【新唐人2012年1月30日訊】在社會上有兩股浪潮,一個是大學生報考公務員,另一個是海外移民。在移民的人群之中,有官員子女,有成功企業家以及他們的子女。這兩股浪潮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企業家精神正在衰落之中。
這裡講的「企業家」是指民營企業家,國有企業雖有大量的優秀管理者,但那裡沒有企業家。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家指的是這樣一群人——他們具有敏銳眼光,能夠及時發現社會需求,甚至創造社會需求;他們具有承擔風險的勇氣和能力,能夠組織資源,在市場前景並不明朗的情況下,開發和製造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他們以個人的聲譽和資產承擔失敗的後果,也以個人的名譽和資產贏取成功的收益。在這個意義上講,國有企業僅有管理者而沒有企業家。
當我們看到企業家精神在中國衰落時,必然要問原因到底是什麼?實際上大家也都知道,強勢政府的興起是當前企業家精神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市場經濟的主角原本是企業和民眾,而企業的靈魂又是企業家。近年來改革停滯不前,在巨大利益的吸引之下,政府從遊戲規則的執行者變為遊戲的參與者。不僅國有企業挾政策、法律、資金、資源、意識形態的優勢,強力擴張,擠壓民營經濟的生存空間,政府各部門對經濟活動的干預也越來越頻繁。政府干預的突出的案例就是房地產,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所有已知的行政干預手段都用上了。
政府對經濟、市場活動的干預增加了企業負擔,攪亂了市場秩序,破壞了預期的穩定,提高了未來不確定性。在經營環境惡化,盈利機會減少之際,相當數量的企業家放棄了實業,逐步轉向了投資,在企業界形成了移民之外的第二個趨勢。在我的學生群體中,我發現當前的兩大趨勢,第一是辦海外護照,第二是做投資,不做實業了,經營實業越來越困難。
社會地位的悄然變化也導致了企業家精神的衰落,企業家從令人羨慕的市場經濟弄潮兒變成了天下不均的抱怨對象。近年來,收入分配不斷惡化,在一個有著均平傳統的社會中,人們習慣性地將注意力集中在結果而不是原因上,更多關注收入分配不均的結果,而不去探查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
我國學者的研究表明,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錢權交易、公共投資中的腐敗、土地的壟斷供應以及壟斷行業的收益。然而尋租者總是把輿論壓力導向生產者和經營者,例如買不起房是因為開發商牟取暴利,看病貴是因為醫生收取紅包,菜價漲是因為商販「囤積居奇」。當仇富心理取代了對財富的尊重,企業家不僅喪失了創新進取的精神動力,並且回饋社會變成了壓力下的責任,而非發自內心的感激,結果是社會上的「裸捐者」寥寥無幾,日益流行是「裸官」。
企業家精神和權勢文化之間存在此消彼漲的關係,這樣此消彼漲對我們民族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創新能力的衰退和社會的動盪。當社會不再激勵和獎勵創造價值的企業和民眾,而將人們的聰明才智、時間精力引向再分配而不是價值的創造時,這樣的社會激勵機制的長期後果是什麼?那就是價值創造部門的萎縮,以及價值創造速度的下降。
什麼是價值創造?價值創造就是有效地滿足社會需求。從這個定義出發,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部門實際上並不創造價值,政府所有的收入都來自於民間,國有資產也是由納稅人的投資形成的。
當我們看到大學畢業生紛紛湧向政府部門,社會精英迴避價值創造部門,而嚮往財富的再分配部門,從財富的重新分配中獲取自己的利益,我們知道,社會將趨向寄生和停滯,經濟將失去活力。
文章來源:《金融家》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