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閒傳説】上古傳說人物昌意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1月10日訊】昌意,上古傳說人物。傳說他是黃帝和嫘祖的兒子,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二子為嫘祖所生,長子為玄囂,次子昌意。

據載黃帝二十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於四川若水。其後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有一子顓頊,顓頊後為部落首領,生鯀,鯀生大禹。  

新鄭縣城南關外,有條清澈見底,滾滾東去的河流,人們稱它「雙洎河」。相傳,黃帝活到一百歲那年,想到自己年紀已邁,要選一賢能的人來接替自己的位置。 安息國位於今中東海灣地區

這一天,他把風后、歧伯、力牧等老臣叫到一塊說:「咱們都是土埋住脖子的人了,體力、精力都不行了,得選拔接替的人哪!」岐伯說:「你身邊有二十五個兒子,挑選一個好的就行了。」黃帝說:「老子有了功業,不等於兒子有功業。為了保住這千秋功業,咱們就得把這天下交給有本事的人,要找到真有本事的人,就得測試,就要挑選。」   

於是,黃帝下令,公開張榜,天下有賢能的人都可以應試。測試分文、武、德三科。測試的日期一到,從四面八方來的人成千上萬。黃帝、風后、歧伯等親自監試。最後只剩下倆個人,玄囂和昌意。黃帝把玄囂和昌意叫來,每人交給他一個珍藏多年的寶葫蘆,說:「這是兩個寶葫蘆,只要一打開,就能流出三丈寬、一丈深的一股水來,一直流二百里才能流干。從嵩山南坡到東邊的潁水是三百里遠,你們每人拿一個葫蘆,從嵩山腳下放出水來,水量不準減少,看誰能讓這二百里的水量流三百里那麼遠,誰就接替王位。」   

玄囂和昌意都是很有心計的人,誰也不肯示弱,都暗下決心,非讓這葫蘆里的水流到潁水不可。他們二人都帶著葫蘆來到嵩山腳下,一個站在山崖南邊,一個站在北邊,各自把葫蘆打開,放出水來,只見那清凌凌的水從山坡上飛流直下,就像兩條大河,滾滾往東流去。這兩股水穿峽谷,越平地,只流了二百里就乾涸了。他倆都焦急地抱著葫蘆搖了幾搖,還是不見一滴水。沒辦法,只得按照黃帝交代的秘訣,又把水收到葫蘆里,再次試驗。一次、兩次、三次…… 雙洎河。

第三天清早,玄囂高高興興地來找昌意,他說:「弟弟,我想出一個妙法,一試准成。」昌意想,既然你一試准成,怎麼還會對我說呢?就問:「哥哥,你有什麼辦法?」   

玄囂說:「你可記得,父親曾說過,只要掌握要領,這兩個能容下二百里水量的葫蘆能流三百里遠。這要領還在兩個葫蘆上。你想一個葫蘆單獨能流二百里,要是兩個葫蘆合到一塊兒,就是四百里。既然能流四百里,從嵩山腳下到潁水才三百里,何愁流不到呢?」昌意一聽,恍然大悟,伸手抱住哥哥連聲說:「妙!真妙!」   

當即,兄弟二人便一齊上山,同時打開葫蘆,水流有百十里路,兩股便匯流在一起,直入潁河,潁河水量驟時增大,向東流去,從此後永不枯竭。玄囂、昌意兄弟二人,這才把黃帝和眾前輩請來。黃帝和臣僚們一看,都高興地連聲稱讚:「好!好!真是後生有為。」   

黃帝又把他倆叫到一塊兒說:「從這裏可以悟出一個道理:兩股水匯流一處,水量就越來越大,永不枯竭;兩股水一分開,就沒多大勁了。百條江河能匯成大海。這和治國一樣,人心不齊,百事無成;萬眾一心,上下一致,國家才能越來越強大。你們弟兄二人,無論誰接替王位都要帶領百姓,同心協力,把國家治理好。」玄囂和昌意聽了父親的教誨,互相謙讓。黃帝看他們都有誠意,就說讓玄囂接王位,昌意輔佐,共商國家大事。

  

傳說,黃帝把玄囂葫蘆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溱水,把昌意葫蘆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洧水,兩河匯流后流經新鄭南關的那一段叫「雙洎河」。

文章來源:神化故事大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