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月3日訊】2012年元旦,也是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
臘祭
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 「臘祭」本是原始先民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
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 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祭祀的對像凡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後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
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
到了唐宋,有了佛教傳說,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
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嚐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
臘八粥
在「臘八節」,民間大都流行喝臘八粥。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在中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關於喝臘八粥的由來,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故事。
一說,臘八粥傳自印度。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慾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佛寺依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詠詩頌臘
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爭相詠頌臘八節,清道光皇帝曾作詩《臘八粥》。
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 。
清.道光帝《臘八粥》:「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嚐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可以想見,施散臘八粥和皇家食用臘八粥必然是萬頭攢動,人湧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