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12月27日訊】12月25日,河南省中牟縣舉行「有技能、守規矩、受歡迎、作貢獻」優秀新型合同工人表彰大會。「送水哥」李老發等539名新型合同工人受到隆重表彰。這是中牟縣首次用「新型合同工人」替代「農民工」這一稱呼。(12月26日《中國青年報》)
現如今,戴「帽子」、貼「標籤」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時髦。從花樣疊出的「最美」,到五花八門的「最牛」,再到層出不窮的「哥姐」,人們見證了各式各樣的標籤,至於究竟還有多少個標籤,誰的心裡都沒有底。
在這股浪潮之下,「農民工」的標籤化進程也在提速。從如火如荼的「外來務工人員」到方興未艾的「新東莞人」、「新廣州人」,再到新鮮出爐的「新型合同工人」,一個又一個的標籤貼在農民工的身上,一個又一個的帽子戴在農民工的頭上。
頻繁變更的背景,是「農民工」這一標籤飽受社會爭議。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遠離家鄉,在陌生的城市裡從事著各種維持生計的工作;他們沒有城市戶口,本身就需要幫助,卻被貼上了「農民工」的標籤這是一個多麼讓人心生涼意、產生距離的稱呼啊。「農民工」就意味著不務正業,意味著低人一等,意味著麻煩和問題的製造者。他們在精神上不被信任,需要出入證來證明身份,在物質上要承擔「霸王條款」,被動地接受經濟盤剝。在同一個地域生活,卻享受著截然不同的待遇,「農民工」的奶酪信任、尊嚴、價值、希望等,本身就不大,也不多,卻總是被切割,總是被挪用。
消除對農民工的身份歧視和社會排斥的關鍵,在於增促社會公平。政府有責任和義務給農民工創造平等競爭的公正環境,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公平競爭,在公平競爭的的基礎上真正地實現機會公平。而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公平和正義,就必須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破解制度「壁壘」,消除人為的「藩籬」。
與傳統的「農民工」相比,「新型合同工人」確實更加悅耳動聽。它擯棄了傳統的戶籍身份歧視,吸納了現代的法律契約精神。「農民工」標籤的每一次更疊,之所以能夠引發熱議,蘊含著公眾對社會公平的認同;細節上的小小變革,也能夠觸動公眾心中那根渴求的心弦。
然而,公平不是從標籤到標籤的簡單置換。如果說標籤是「面子」的話,社會公平則是「裡子」。「面子」上受用固然重要,「裡子」上受惠更加不可或缺。努力縮減城鄉差別,徹底改變農村貧窮落後的社會面貌,讓農民過上和城市人一樣的美好生活,才能從根源上減少「標籤」的出現。
文章來源:《和訊網》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