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12月24日訊】中國中小學的教材編寫屢遭批評,大陸學者指出,目前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團隊裡,沒有兒童文學的學者和作家參與,文章缺乏靈性和藝術性,甚致傳達偏頗的思想,導致教材劣質化,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
中國海洋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朱自強表示,目前,中國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團隊裡,沒有兒童文學的學者和作家參與導致課文劣質化。
朱自強:「現在的小學教材,經典作品和優秀作品比較缺失。真正具有幻想力和想像力的民間童話,在我們小學語文教材裡是看不到的,特別是我們來自於傳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等等,在民間童謠裡邊都有非常好的呈現。」
朱自強還指出,教材中的原著被大幅刪減修改的做法使文學的資訊流失掉了,目前小學課本的文章篇幅過於短小輕薄,不能發掘孩子的閱讀能力。例如安徒生的作品《醜小鴨》,原文六千多字,在某一版本的教材中,只剩下幾百字。
朱自強:「我們教材的劣質化,直接就導致小孩子不願意學語文。裡面傳達的那些無趣的,甚至一些偏頗的思想,它有的時候是和兒童的那個心性是相反對的。就是有嚴重的成人本位的色彩,又缺乏文章的靈性,並缺乏藝術性,然後思想價值觀有問題,孩子們學了反而是變成負面的東西。」
據《收穫》雜誌編審,作家葉開在上海的調查,發現教材的編者水平相當差,區教育局的教研員編教材將編寫權轉包,其他人東拼西湊編成教材。
新唐人記者藍英、特約記者王倩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