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鋒:中國式「哄」文化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12月20日訊】一個惡霸欺侮、毆打一個呆子或者智障患者時,大多有一群閒雜人在叫好,這是國產影視劇最常見的鏡頭。某個「人物」發表講話或者突然出現,哪怕這個所謂的「人物」,不過是個街邊混混或者小小村長,也必定有某人帶頭振臂一呼,高呼萬歲,其他人也必定群情激動,齊齊揮臂山呼,這也是國產影視劇最常見的鏡頭。類似鏡頭多了,就給人留下兩點不好的印象:一是太吵太亂,讓人厭煩;二是看的人,也大多會覺得國人都是沒頭沒腦,沒自己主見的弱智,傻得滑稽,卻不見得可愛。基於這兩點,所以我對國產影視劇一般多不感冒,擔心看多了會把本來不怎麼高的智商看得更低了。

我們的先人很聰明,關於造字這一塊,我以為比哪個民族都強。比如說這個「哄」字,就很形象也很傳神。一張嘴,每人都有一張。然後呢,大家共同發聲,而且每個人發的都是同樣的聲音,大家共同發聲,共同發一個聲音,所以合在一起就成了「哄」,成了起鬨。大家共同發聲本也沒什麼問題,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種同是一種沒有思想和想法的同,所有參與起鬨的人,並沒有共同的思想或者利益訴求,而大多不過是隨聲附和或者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其實瞎咋呼了一番,最後回到家裡仔細想想,自己幹了啥,為啥幹,對不起,啥也不知道。就像袁崇煥同學,功也罷過也罷,官方說不清,民間也說不清。但是稀里糊塗的,袁同學被凌遲的時候,有人對他恨之入骨,於是所有人都對他恨之入骨,以至於據說連割下來的肉都被嗆搶著吃完了。被吃的稀里糊塗,吃人的也是稀里糊塗。

國人喜歡哄,有兩個詞最能說明問題:一個是哄抬,一個是哄搶。

首先說說哄抬的問題。2011年,出了不少新名詞,其中包括什麼蒜你狠、豆你玩、油你去、煤超風、牛魔王之類的,直看得人眼花繚亂。這裡有必要一個笑話:今年日本海嘯引發地震,死傷慘重。最後結果是日本人沒亂,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隊領方便麵和礦泉水,中國人反倒亂了。話說某大媽問路,問「前列縣」在哪裡。結果回答的人聽後大驚,問大媽問這個幹啥。結果大媽一臉神秘地壓低頭,對著那人的耳根說:「我告訴你,你不要亂給別人說,隔壁的老頭說前列縣發鹽,我要去看看!」。這裡還要講一講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事。正直「鹽無不盡」的那幾天,我們樓下某小店,平日裡一袋一元的鹽,硬是價格漲到了五元一袋,老闆還要看人發鹽,不熟的人幹脆告訴你沒了。只有熟人和有關係的人才能買到五元一袋的鹽。結果本想著囤積幾箱鹽發財的老闆,卻無論如何沒想到幾天後政府調鹽了,最後還是灰溜溜地把價格降到了一元一袋。日本黑社會臭名昭著,結果災難期間,黑社會到處發放方便麵和礦泉水。我們的企業家都是明星企業家,都是傑出青年,結果到了災難面前,都是紛紛哄抬物價,生怕趕不上趟兒。一有機會,就哄抬物價,發國難財,發昧心財的企業家,哪個國家都沒中國多。

黑心商家哄抬物價,不是沒有理由,因為他們熟知奇貨可居這個道理。2003年非典的時候,有人謠傳白醋可以預防,結果街坊鄰居大叔阿姨的,全部排隊到超市買醋去了。你們都搶,都是哄搶,我不抬價才怪。所以日本地震期間,有人編了很有意思的一副對聯,上聯是:日本是大和民族,下聯是:中國是炎黃子孫,橫批是:有碘意思。有災有難,人心惶惶,哄搶怎麼都可以給自己找個理由和台階下,但是這理由和接口總是難掩馬腳。話說前段時間,某山東菜農,因為蘿蔔跌價,算來算去不划算,就乾脆說我這蘿蔔不賣了,大家隨便拔,隨便拿。結果呢,我們很多喜歡用「農民」這個詞罵人的城裡人把滿地的蘿蔔一搶而空,而且還覺得搶的不過癮,於是順手牽羊,連人家地裡的紅薯、生菜之類的搶了個精光。

該自己的也哄搶,不該自己的也哄搶。能得到的哄搶,得不到的也要搶。跟自己有關的也起鬨,與自己無關的也起鬨。就像過年非得放鞭炮,沒有「熱鬧」日子就過不下去。別人同,是聲音同想法同行動也同,而我們是聲音同行動同,想法目的卻大不同,同床異夢。大家一起拉車,你南我北他西東,既喜歡從眾,又私心太重,吵吵鬧鬧,不「哄」才怪。

文章來源:《凱迪社區》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