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11月18日訊】在美國,華人醫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早在越戰的時候,大批特別是來自台灣的醫師來到美國,彌補了美國醫生數量的不足,三十多年過去了, 這個群體也經歷了很多變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聽一聽北美台灣醫師協會會長趙坤山醫師的訪談。
趙坤山醫師在台灣接受了完整的醫學訓練。1989年來到美國之後,先後在幾家不同的醫學機構工作。2008年,來到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在一個不同的社會和工作環境,對趙醫師來說,經歷了跟其他醫生一樣的適應過程。
哥倫比亞大學放射科主任趙坤山:「英文的教育從念,從寫,中間的障礙,到踏入美國這塊土地的時候,才發現有障礙。」
在美國的行醫之路開始之後,趙醫師連續多年拿到了全美年度最佳醫生的獎狀。除了個體在美國社會被認可,華人醫生的整體也是美國這個移民社會的一員。趙醫師任會長的北美台灣醫師協會每年都為紐約的亞裔社區提供義診。這不但促進著台灣醫師間的聯繫,也是他們服務社區,尋找身份認同的一個重要方式。而在不斷服務社區的過程當中,也真正為華人醫師融入主流社會做好了準備。
趙坤山: 「(我們的醫療服務)在各個當地交會的醫療部很多,很多社區義診的部分,教育的部分,衛生教育的部分,甚至參與國際的醫療組織。」
走過在美國的20多年的行醫道路,趙醫師發現,美國跟台灣醫生醫療行為有很多的不同,其原因在於各自醫療制度的不同。
趙坤山:「在不一樣的醫療保險制度下,對醫療行為的要求和期待是不一樣的。」
而作為一位華人醫生,也提供了對美國未來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看法。
趙坤山:「很多的部分事實上還是在州政府的權限,還有私人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
新唐人記者郭瑩紐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