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經濟回顧(2011年10月30日)

【新唐人2011年10月30日訊】一周經濟回顧(451)(2011年10月30日):希臘債務減半,歐洲經濟危機見曙光。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收看一周經濟回顧節目,我是東方。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沒有像其他發達國家那樣受到嚴重的衝擊,主要原因是北京政府迅速出臺了刺激經濟政策,投放了四萬億人民幣,一度讓經濟學家把中國當作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但跟西方國家刺激經濟政策不一樣的地方是,西方國家主要以財政撥款的形式振興經濟,而北京是以增加銀行貸款的方式,從這幾年乃至未來銀行壞帳的走向來看,北京政府把自己逼到了牆角。貨幣供應就象防洪閘,一旦打開就一泄千里,一發不可收拾。當初北京政府說銀根寬鬆只有六個月,但實際上卻持續了兩年。飛馳評級公司預測,今年中國新發貸款在17萬到18萬億人民幣之間,相當於GDP的37%,去年和千年,新發貸款是GDP的42%。普通的經濟常識是這樣的,經濟不好,銀行就會減少貸款,因為貸出去就收不回來,變成壞帳,而北京政府卻背道而馳,而且跟過去一樣,絕大部分的錢用來基礎建設的投資。但是,投資基礎建設的回收率在迅速下降,根據飛馳的統計,2006年,增發一塊錢貸款能創造0.75元GDP,到2007、2008年,增發一塊錢貸款能創造0.7元GDP,到了2009年,也就是金融危機之後,經濟刺激政策最高峰的時候,銀行的一塊錢貸款只能創造0.18元GDP,後來開始好轉,但今年一塊錢貸款也只能創造0.42元GDP。換句話說說,中國國有銀行的大量貸款都會變成壞帳,有人可能會說,沒關係,北京政府有的是錢,銀行壞帳黑洞有政府填補,真是這樣嗎?九十年代末的時候,中國國有銀行就因為巨大的壞帳黑洞面臨破產,北京政府為其注資,還規定了居民存款利息,存款利息非常的低,低於通貨膨脹率,保證了銀行有利息賺,這等於是把老百姓的財富收刮到銀行。北京政府一再強調要加強內需,財富不斷從民間流向銀行,怎麼增加內需呢?這種狀況能一直持續下去麼?改變現狀要麼開放銀行業競爭,要麼開放資本流通。讓銀行競爭不可能,競爭就意味著提高利息,意味著更多的企業沒法還債,銀行壞帳負擔本來就重,這豈不是雪上加霜?中共不會這麼幹。開放資本流通這條路呢?儘管北京政府喧囂了好一陣,要讓人民幣流通到中國境外,但這也意味著居民可以把人民幣存到境外銀行,這怎麼可能呢?中共之所以能救了銀行,就是仗著資本控制,居民只能存錢在國有銀行,一旦開放,國有銀行存款流失,有如釜底抽薪一般,這部可能。金融危機之後大手筆的刺激政策,將成為中共的巨大的威脅,通貨膨脹往往是社會不穩定的先兆,北京政府一再錯失改革的時機,一而再再而三的飲鴆止渴,已經把自己逼到了牆角。這是今天的開場白。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