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9月24日訊】【編者的話】中國的飲食享譽世界,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國美食。孫中山先生很早就觀察到了這一現象,他在一九一八年出版的《建國方略》一書中說:「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各國所不及。」確如孫中山先生所言,中華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衝擊得七零八落,然而中國餐館則大異其趣,登陸歐美,遍布全球,可以說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中餐館。然而,一個民族的飲食與她的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在傳播中華美食的同時,也應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新唐人電視台為了弘揚正統中華的烹飪技藝和膳食理念,挖掘傳統菜餚的製作方法,傳承中國的飲食文化,再現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自二零零八年開始舉辦「全世界中國菜廚技大賽」, 至今已經是第四屆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許多傳奇和典故。中華的美食也是一樣,許多道菜的背後也都有著它們的傳說和故事,我們將陸續通過【文化漫步】這個欄目介紹給大家。今天我們首先為您介紹川菜「麻婆豆腐」的由來與傳說。
「麻婆豆腐」的由來與傳說
麻婆豆腐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菜。它始創於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成都外北萬福橋邊。清朝末年就已經是家喻戶曉。
成都北門順河街,是一片木材集中地,遍街之上,幾乎家家都是木行,即使有三家兩家,做的不是木材生意,但也依賴木材過活。唯一例外的,大約就是由木行改業的麻婆豆腐飯店了。
原來麻婆娘家姓溫,是北門火神廟萬豐醬園大掌櫃的七姑娘,小名巧巧。她上有三個哥哥,三個姊姊,個個資質平庸。唯有巧巧長大了以後,反而出落得芙蓉如面柳如眉。有著一雙水汪汪的眼睛和玲瓏有緻的身材,可是老天偏弄促狹,在她粉臉上灑下一些白麻子,但她麻得嬌,麻得俏。
十七歲那年,嫁給順記木材行四掌櫃陳志灝。新婚以後,小倆口恩愛異常,正因如此,大嫂二嫂在嫉妒中,就有意無意的散播些讒言蜚語。時間長了,原來對她頗為疼愛的婆婆,也慢慢的由冷落而加以責罵了。
她的三哥三嫂,從前也是受不住婆婆嫂嫂的冷言諷語而遠走高飛,在那數百里外的重慶,另外開了一家藥房。大概是受了這兩人的影響,夫妻暗暗商量妥當,分得了少數現金和三間街房,也離開了陳家老窩。
三間街房自家住了一間,另兩間仍然續租給原本的一家羊肉店和一家豆腐坊。四掌櫃的就到廿里外的馬家碾,替一家榨房當起管事,每天早出晚歸。白天她用針線打發寂寞,終日緊閉門戶,過著甜甜蜜蜜的歲月。唯一遺憾的是她沒替四掌櫃的生下一男半女。
第二年的春天,她的小姑淑華,因為和二嫂吵嘴,賭氣離開了爹娘,投靠她的四嫂。從此姑嫂相依,日子有了歡聲笑語。馬家碾一帶,盡是油坊。成都附近的三角地帶的人,多半從事油菜的種植與榨油,稱為菜子,這些菜子,又多半集中在馬家碾榨油。四掌櫃生性和善,待人親切誠懇,一兩年後,他已由秤油、發油的管事,升為採購、推銷及收款員了。只要是他經手的事件,對那些窮苦挑伕異常體卹、仁慈,絕不使苦力白賠血汗。
她家住的地方是馬家碾進城必經之路,那些挑伕大都把這兒當成中繼站,他們為了感念四掌櫃的待人厚道,經常送點自家的小東西回報。雖然他倆再三推辭,但是窮苦的人,禮輕仁義重,於是收了之後,巧巧總是左邊店裡買點羊肉,右邊店裡買點豆腐燒上一盤,再配兩樣小菜回贈。
這樣的幸福生活,剛剛度過了十年,不幸的命運卻降在她身上,光緒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四掌櫃在金堂馬家渡翻了船,從此她失去了心愛的丈夫,從此她幻滅了人生的美夢。
淑華看她孤苦伶仃,加上十年相依的情感,雖然自己都十九歲了,可怎麼捨得離棄處於困境又極為疼愛自己的四嫂而出嫁呢?當然出了這種狀況之後,陳家、溫家都曾派人要接她倆回去,但都被她們嚴詞拒絕,她倆知道那碗閑飯,並不容易享受。
剛開始,娘家婆家雖然也有些微的接濟,但是杯水車薪,姑嫂倆為了生活,不得不面對現實,打開門戶,為生計而打拼。她倆都做得一手好針線,能剪會裁,可附近人家,都非豪門鉅富,除了過年,平時很少添製衣物,想專靠這門手藝吃飯,不上算!
幸好這個中繼站每天依舊人來人往,那些種植、榨油的「菜子」,賣苦力的油擔子「挑伕」,不管是過去熟識或才見面,全都感念以往四掌櫃的善待,看她們打開店舖,每天仍來歇腳。有些帶點米,有些帶點菜,空手的就在隔壁兩家店,買點羊肉、豆腐,洗洗弄弄,等巧巧來上鍋一燒,就可飽餐一頓。大家故意省下一口,就足夠姑嫂早晚兩餐而有餘。
這些誠摯的情誼,不但鼓舞了巧巧枯萎的心靈,而且更使她練就出一種專燒豆腐的絕技。在眾口宣揚聲中,巧巧所做的臊子(羊肉)豆腐美名,竟然傳遍了川西一府十餘縣。凡是過去認得四掌櫃的,總是想方設法,提點禮物上門看望,目的僅在一嚐她的燒豆腐手藝。四掌櫃的老東家,認為巧巧姑嫂既然都表明守貞不嫁,又不願返回娘婆二家,再三勸巧巧繼子成祧(繼承為後嗣),以娛晚景,並好意借予資金幫助她開店當爐,一展烹調專長。
那時正是光緒卅年,社會風氣保守,婦女拋頭露面,誰能避免旁人指摘?溫陳兩家親友認為是奇恥大辱,陸續登門,一力勸阻,但她倆意志堅定,店日日照樣開,豆腐仍天天燒。後來乾脆向兩家聲明,只要拿出五千兩銀子「生息」,她就關店歇業。提到要錢,兄弟妯娌就只好閉口裹腳。
從此姑嫂打起精神,一心一意招呼生意,嫂嫂剁肉燒菜,小姑擦桌洗碗。她倆行得正,坐得端,長期事實表現,人們內心才慢慢由輕視而轉變為敬重了。宣統二年,她三哥把十二歲的次子帶回成都,正式過繼給巧巧為子,可惜因為不是自己親生又忙於生意疏於關愛,結果十六歲那年,偷偷跑上部隊當了一名副官。
就這樣,年復一年的,店面擴大了,生意興隆了,但她倆的青春也就在「一雙小小的金蓮」,急速的挪移中慢慢的流逝了。為了避免閑言,店中「一無應門五尺之童」。豆腐、羊肉,要客人自行購買,客人所付火費、飯錢,姑嫂多寡不爭。她倆由於操勞過度,民國二十三年,淑華首先病倒,萬不得已找了一位遠房族孫前來幫忙。結果一年之間,姑嫂先後去世。
生前,有人叫她巧姑娘、四少奶;又有些人叫她陳四嫂、掌櫃娘。麻婆是她死後掙出來的招牌:麻,是別人對她美麗嬌俏的懷念;婆,是別人對她年高德邵的尊稱。而麻婆豆腐竟成為四川出色的名菜,誰又能曉得這碗豆腐的背後,卻有著數不盡的辛酸與奮鬥,流不完的眼淚與汗水哪!
一百多年來,隨著川菜的發展,本來不算是一道高貴的名菜,全國各地的川菜館,乃至海外一些華僑。在巴黎,在倫敦,在非洲金夏沙,在澳洲墨爾本,今天仍然隨處遺留著它的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