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在野黨真的是「在野」嗎?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9月16日訊】人們常常認為,一個政黨在行政首腦選舉中失敗了,就會淪為在野黨,喪失政權。其實,現代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議會。一個政黨即使在行政首腦選舉中失敗,它仍可能在議會選舉中獲勝,取得多數席位,從而控制或制約政府。2000年,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為台灣總統,以國民黨為主的泛藍陣營則一度控制立法院。另一個案例是,1998年,美國民主黨總統柯林頓爆出萊溫斯基緋聞案,共和黨趁機窮追猛打,在國會提出彈劾案,幾乎導致柯林頓下台。

在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治框架下,各政黨輪流執政、相互監督,客觀上形成了一黨執政、一黨或多黨輔政的局面。台下的「在野黨」往往雞蛋裡挑骨頭,嚴密關切著台上的執政黨,使它不敢越雷池一步。中國人似乎覺得,黨派鬥爭總不是好事情,就把美國的政黨鬥爭稱為「驢象之爭」。讓國人不解的是,美國的政黨政治竟然造就了一個政治清明的偉大國家。其中奧妙就在於,在憲法的框架下,兩党進行合法的政治鬥爭,從而挖掘和清除各政黨和國家的朽弊。有人覺得,一黨制比較穩定。其實,任何組織內部都無法避免意見的分歧,無法避免派系鬥爭。而且由於雙方沒有公開透明的鬥爭規則,各種醜聞、傾軋和迫害也就不難預見了。那麼,什麼是政黨政治呢?

人們都知道,群居生活的動物往往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比如蜂群中有蜂王,猴群中有猴王,蟻群中有蟻后。這似乎證明了專制制度的某種合理性。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動物學家竟然在動物群體中發現了民主決策機制。實驗表明,在置身於陌生的環境的時候,蟑螂會通過觸角與其他蟑螂進行試探、接觸,經過大量「協商」之後,會集體選擇一個或幾個幾點作為「庇護所」。蜜蜂、螞蟻、三刺魚……也都有類似的決策機制。

人類的民主決策過程比動物複雜得多,也高明得多。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大家坐在一起,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言表達自己的意見,並且投上一票以決定公共事務。但一個國家的成員以億萬計,直接民主的做法並不現實。人類是聰明的,他們按觀念分成不同的黨派,由黨派的民意支持度反映大眾的意見。這就是政黨政治。一個國家裡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利益衝突,從而產生不同的意見。因此一個國家必定會產生不同的政黨。如果某個國家只存在一個黨派,那麼,這是一個奇異的現象。它表示,在這個國家中,一些意見被張揚,另一些意見則被壓制。

最初的政黨誕生於英國議會,議員們因重大的政治原則分歧而組合成不同的派別。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對於實行君主制還是共和制,議會中形成了「宮廷黨」和「民權黨」兩大派系。光榮革命以後,兩黨達成妥協,同意在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後來,宮廷派被正式定名為保守黨,民權派被正式定名為自由黨,兩黨輪流執政。美國的政治派隨著國家的建立而出現。各邦代表在審議1787憲法時產生分歧,形成了主張建立聯邦政府的聯邦黨,以及強調保障人權的民主共和黨。法國的政黨出現於1789年大革命期間。那時候,出現了主張君主制的斐揚派,以及主張廢除君主制的吉倫特派和山嶽黨人。

政黨的最終目標是上台執政。與以往權利轉移過程不同的是,政黨會以合法性的手段實現這一目標。所謂合法性,就是通過民主選舉的形式,由民眾將政權授予某個政黨。這一過程不僅溫和而和平,而且是有益的。在政黨角逐過程中,各黨派的主張被大眾充分理解,人們可以選擇自己認為最適當的黨派。這是從「君權神授」到「君權民授」的巨大轉變,讓人類免於刀兵之苦。

政黨的價值和重要性,就在於它建構自由。政黨創造言論自由。政黨因政治原則的分歧而產生,為了保障自身言說的權利,各黨派對言論自由沒有異議。為了使民眾能夠了解政黨的主張,新聞出版自由成為絕對的需要。事實上,人們也因此獲得了言論和新聞自由的權利。但是,如果因為某種原因,造成了一黨制或一黨獨大的局面,言論自由的喪失似乎不可避免。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前蘇聯、東德、伊拉克、利比亞、朝鮮、都曾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政黨按照原則行事,而不是依據利益和策略。有的人曾提出,一個政黨總要代表特定的階級利益,為某個階級說話。這種觀點本身就受到那些實行一黨制國家的挑戰。這些國家中的「一黨」不僅聲稱代表底層人民的利益,而且富有階層的利益也被其代表。另一方面,在那些民主制度高度發展的國家,即使被稱作代表大資產階級的政黨,仍能使全民受益。很顯然,一個階級的統治誠然是一種利益統治,政黨卻是基於某種理念的聯合,受原則所驅使。有時候,一個政黨甚至為了原則甘願放棄利益。一個真正的政黨依賴原則,而不是靠策略實現其目標。另一方面,世界上一些獨裁國家的政黨,常常以物質利益引誘人民加入它的黨派,許諾入黨帶來的種種好處,同時組織上採取嚴格的紀律,規定人民不得按照其意願自由退黨。這樣的做法已經違背了建立政黨的初衷,也將黨派利益凌駕于全民利益之上。

政黨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善。在政治領域,充滿了現實利益的紛爭。政黨政治的目標就是產生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結果。因此,政黨政治的精義就在於妥協。這正是它與科學的區別,科學不知道妥協為何物。政黨政治不相信你死我活的「鬥爭哲學」,它認為各方利益都有合理性,都應該受到尊重。

實行政黨政治,必須有兩個以上的黨派。政黨政治產生於意見和利益的分歧,作為一種妥協機制,實行政黨制的國家必定有兩個以上的黨派。但政黨制度出現以後,原來的一些封建獨裁國家也組建了政黨,以一黨制形式繼續以前的封建獨裁統治,這樣的國家有東德、朝鮮、越南、伊拉克等。也有一些國家,原本有幾個政黨,但最後某個政黨一黨獨大,廢除了其它政黨的合法地位,將自己變成唯一的執政黨。這樣的國家是最危險、最可怕的,墨索里尼的義大利、納粹德國等、前蘇聯都是這樣的國家。歷史證明,他們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犯下滔天大罪。這也印證了這樣一句話:「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政黨政治否認一部分人非常聰明,有德行和才幹,總能正確行事,而另外的人就全然是謬誤。哪裡沒有原則的衝突,哪裡就沒有利益和人的衝突,哪裡的政黨就會墮入偏見。

意見對立的政黨不是敵人,而是戰友。在高尚的政治決策中,得勝者尊重事實,光明磊落,反對者並不是簡單的對立面,而是起到彌補不足、糾正偏頗、避免極端的作用。用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話說,就是,「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幹」。在這樣的決策過程中,原本意見對立的雙方不再是敵人,而是一道為歷史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戰友」。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以後,全國分為兩個陣營。一方主張限制人民權力,另一方主張無限擴大人民權力。前者希望把自己的看法應用於聯邦憲法,因此被稱作聯邦黨,後者以熱愛自由自居,被叫做共和黨。聯邦黨始終處於少數人地位,但獨立戰爭中湧現的偉大人物基本上都是這群人里產生的。因此聯邦黨憑藉其有利地位,以及領袖的德行和才能,得以主政美國12年。但是,敵對思潮日益強大,他們終於無力反對,一敗塗地。共和黨總統托馬斯·傑斐遜以自己巨大的聲譽和才能贏得了人們的支持。聯邦黨則在國內陷於孤立,並且很快分裂,一部分向勝利者投降,一部分放下原來的旗幟,改變了名稱,變得默默無聞。聯邦黨土崩瓦解了,失敗了,但聯邦黨留下的並非是恥辱,而是光榮。聯邦黨為共和國贏得了鞏固國家的時間,甚至支持他所反對的學說蓬勃發展,它的多數原則被政治對手採納,成為對手的政治信條。著名的美國聯邦憲法,就是聯邦黨人的愛國精神對於美國和全世界的貢獻。聯邦黨和共和黨原本是對立的兩派,但在政黨政治的框架下,他們共同服務的卻是美國的國家利益。

參考文獻:阿克頓[英]《自由與權力》、托克維爾[法]《論美國的民主》等。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