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7月5日訊】一網友告訴我,與前男友和好了,我表示祝賀。
過了一陣,她告訴我:「又分了,不相信愛情了」。我說:「愛情在信與不信之間。有則信,無則不信。」
其實,我給她說的這個方法,也是對待易學的好辦法。
網上有篇文,叫「諸葛亮《馬前課》預言了中共的興衰」。前十課,因是已發生過的事,所以解得還可以。後面的,因正在進行中或尚未發生,其解就不那麼讓人信服了。而跟貼,則是立場的不同。
但,無論你是站在什麼立場上,大陸現在的社會矛盾突出,這是明擺著的事;預測中共的後事,這亦屬於正常,是不是?
如果說「不準議後事,我萬壽無疆」,這就不對了,是不?
其實大陸今天的現狀,我早已預測到(見《顧曉軍主義:社會向右轉 民心向左轉》2009-2-25)。
為什麼呢?因為,現今大陸,實際上沒有共產黨了。中共,是一政治利益實體(或曰集團),並不真的信仰或打算實現縹緲而不著邊際的所謂共產主義。「共產」二字,不過是一種政治名譽上的承襲,一口號或曰忽悠。中共現在走的道路,是集權資本主義;實行的管理模式,是專制精英主義。改革開放,本身是正確的。但是,改革開放所選擇的道路錯了,走了一條犧牲全民教育、犧牲職工住房、醫療等的極右的市場經濟化的道路。而從蘇東劇變后的情況看,不犧牲全民教育等,也可以走市場經濟化的道路。更重要的,是經濟轉型后,政治不肯隨後跟上。信息不對稱,沒有言論自由;新聞不開放,輿論監督不到位;司法不獨立,公器私用泛濫;沒有選票,必然沒有憲法保障。甚至,花錢收買、形成國內外多層次的輿論;高壓維穩,不斷測試與考驗國人被壓迫的承受力;國與黨不分,翻著花樣忽悠老百姓……結果,必然是使一部分國人,以簡單的方式懷念毛時代。
以上,就是現今唱紅歌、向左轉的社會成因。
那麼,其結果又將會怎樣呢?昨日,我在《大陸異議人士將被趕盡殺絕》中,說了其極致:大陸異議人士,將象猶太人樣被趕盡殺絕;國人,將唱著紅歌殺出國門,而後被打回來……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後步入民主社會。
也許,有人會說:戰後步入民主社會不很好嗎?
那我要說:不好!第一,中國不應該拖累整個人類社會,形成一場世界範圍內的大戰。第二,戰後步入的民主社會,必然是在國際社會的監督下進行。那麼,由誰來組成國家管理與社會上層呢?必然是:一、現在的、國內外的民主精英。二、現在中共黨內和政府內的民主派精英。而選擇的道路,也必然是現在的美國式的西方民主。至此,許又有人要叫好了。我還說:不好!因我們已經能看到了更好的社會模式――平民主義民主。
以下,論證「平民主義民主」存在的可能性與中國的關係。
一、大家知道:美式民主,源於英國。而英國的民主社會的形成,是英國貴族們一次次披堅戴甲與王權征戰的結果、是爭取來的。二、五月花號,到達普利茅斯時有102人,而簽署《五月花號公約》的只有41人,余者並非都未成年,其中有婦女與契約奴。三、美國黑人的平等權利,是馬丁•路德•金們爭取來的。好,可以了,以上說明:民主的社會形式,是在爭取中發展著的、遞進的。
從上,亦可以看出:從王權向民主轉化,受益的人是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那麼,由英國貴族們爭取來的、精英主義的民主,為什麼就不能發展成平民主義的民主呢?其實,現今的美國民主,已經進入到了逐步平民化的發展過程中。那麼,許有人會問:那你說的「平民主義民主」,究竟與美式民主有什麼區別呢?我可以告訴你:去精英主義、去精英化。明確了「去精英主義、去精英化」的民主,就是平民主義的民主。
在此,請精英主義者們,不要給平民主義民主戴民粹的帽子。若一定要戴,那我告訴你:民主本身,就具有民粹色彩。
那麼,平民主義民主,與中國又有什麼關係呢?
從世界經濟的角度來看,重心在向亞洲轉移;而從世界歷史的脈動來看,中國有一次領導世界的機會。我這麼一說,也許中共和民族主義者們要高興了;但是,我要告訴大家:所謂領導世界,就是擁有自己的、具有輸出意義的社會模式。如,大英帝國時代,輸出炮艦政策。二戰以後的美國,輸出民主社會模式。中共能輸出什麼呢?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實際上是變相的極權主義;所以,被熱愛自由的人們拋棄,被反極權的民主社會的普世價值觀所取代與淘汰。況且,具有輸出意義的社會模式,必然與最近的輸出模式是同一方向的,且具有一定超前意義的。那麼,也就只有平民主義民主了。
至此,我要真誠地告誡那些鼓動唱紅歌、想重回毛時代的朋友們:你們那是瞎折騰!(過去對文革的批判,並非僅是因為運動中傷害了一些人,而是因為運動本身是對人類社會文明的倒退。)
我還要真誠地告誡那些為了些許眼前的經濟利益而舔紅、媚紅的西方世界的要人們:沒有英法等國的忍讓、沒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沒有美國賣鋼鐵和石油給日本……等,也許就不會有法西斯德國和二次世界大戰。
平民主義民主,才是中國的出路。中國的出路與希望,就在於:人們,對平民主義民主的認識、認同與傳播。更重要的,則是中共黨內有識之士們,對平民主義民主的認識、認同與傳播。
你愛國嗎、希望中國強大嗎?這就是一次機會。
2011-5-19 于南京
文章來源:作者本人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