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國地方債務的泥潭有多深?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6月20日訊】最近北京是真急了,沉重的地方政府債務讓他們陷入焦慮之中。在虛幻的“世界經濟拯救者”光環中飄忽了兩年多以後,中國的銀行系統資產負債表顯露出潛藏已久的危險困境。銀監會剛宣佈要嚴控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就發現鐵道部的資金負債率又觸及承受極限,蘊藏極大風險。

地方債務的規模有多大?

所謂“地方融資平臺”其實就是各級地方政府設立的向銀行借款的機構。這兩年,全國各銀行借給地方融資平臺的錢到底有多少?最權威的報告是最近央行網 站公佈的《2010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該報告透露,截至2010年年末,全國共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1萬餘家(省、市、縣三級),較2008年末增長 25%以上。2010年末銀行系統的全部貸款餘額為47.92萬億元,其中30%是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總額約為14.4萬億元,其中三分之一是由國家開發 銀行貸放,其餘則由國有商業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現已確定其中有2萬億到3萬億有違約風險。

地方債務有何特點?

一、投資效益奇差。據查,地方政府的投資項目,真正能發揮效能的頂多只有35%,也就是說,15萬億債務中可能產生效益回收投資只有5.3萬億,其 他的貸款都投在毫無效益的專案上,或經由貪腐和浪費流失。比如鐵道部以部長劉志軍為首的腐敗窩案當中,掌管高鐵工程分配的運輸局局長張曙光一人就在美國和 瑞士存款28億美元,其妻子女兒早已定居美國,在美國洛杉磯置有三處豪宅。

二、以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做擔保的專案貸款大多是空頭擔保。地方融資平臺的項目中,有大量沒有現金流僅憑財政收入擔保和還款的專案貸款,其信貸規模已 遠遠超過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能夠承載的能力。由於分稅制的實施,地方政府財權小、事權大,要用有限的稅收承擔過多的公共支出,早就債臺高築。尤其是縣域改 革後,實行省直管縣,地市一級財政被空心化了,所以凡屬地市一級的財政收入擔保大多是空頭擔保,沒有保障。

過去十餘年來,土地出讓金以及與房地產相關的稅收成為地方財政的重要支柱。今年隨著房地產價格下滑,許多地方已出現土地“滯銷”的情況。最近一系列統計數 據顯示,中國的土地價格在持續數年升溫後出現回落的跡象。瑞士信貸最近公佈的中國房地產市場調查資料顯示,中國全國土地平均交易價格在4月份環比下降了 32%,比年初下降了51%。中原地產研究中心公佈的資料顯示,4月份中國一線城市地價水準環比下跌18%。地價下滑過快,嚴重威脅到地方的財政能力和地 方融資平臺的還款能力。

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違約風險有制度基礎。首先,地方人民銀行、銀監局、商業銀行都是依靠地方資源生存的,和地方政府、企業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 系,為了保GDP增長,政府採取了用新泡沫掩蓋舊泡沫的政策,它成了地方政 府融資平臺盛行的政策基礎。 其次,銀行之間的競爭方式及贏利模式導致各銀行競相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中國的銀行體系仍然是一個價格管制與數量管制十分嚴厲的行業。銀行贏利主要來 源是信貸規模無限擴張中的利差收益。信貸規模一放鬆,國內銀行就使出渾身解數讓自己的信貸規模無限擴張。在銀根鬆動期間,不是企業如何申請向銀行借錢,而 是銀行如何找到對象盡最大努力讓更多的貸款放出去,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則成為商業銀行放貸擴張的主要對象。這樣的制度條件,無疑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迅速擴 張的基礎。

北京著的哪門急?

當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金融風險,不僅僅是地方政府的現金流嚴重短缺、還款能力薄弱。各級政府直接依賴國有銀行貸款來維繫當地的政府投資專案和經 濟,這種信貸模式其實是向改革初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回歸,即地方政府花國有銀行的錢,還不起帳時就賴給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焦慮的是,這種模式將導致整個銀 行系統出現巨額壞賬,最後引發金融危機。

中國將如何應對地方融資平臺造成的金融風險?根據新的資訊,有可能出現兩種情形:第一種可能是地方政府及利益集團試圖遊說中央,要求放鬆宏觀調控、 結束緊縮性經濟政策,讓房地產市場再度狂飆。一旦中央再度放鬆銀根,通貨膨脹將進一步加劇,並帶來難以預料的嚴重的社會後果。第二種可能是“漂白”和轉嫁 地方政府債務。日前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指,中國銀監會、財政部及發改委擬於6月至9月期間處理2~3萬億元可能違約的地方政府債務。做法是將部分債務轉入 數間新設立的公司,並解除省級及市級政府機構出售債券的限制。將債務轉入新設立的公司,將銀行的帳面處理“乾淨”。這種做法屬於債務“漂白”,並未解決任 何問題。而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則是把地方政府的巨額債務轉嫁給購買地方政府債券的民眾。地方政府為了解決財政饑渴,很可能用高息利誘民眾來購買,這只 會造成銀行存款搬家,導致銀行的銀根短缺,但並不能真正化解地方融資平臺造成的巨大金融風險。

──轉自《美國之音》

(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