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樂山大佛的來歷

【新唐人2011年6月20日訊】發源於川北大雪山的岷江,帶著大量的雪水,滾滾南下。當它進入成都平原,來到樂山城下,已經是一條水面開闊的大江了。在這裡,它同波濤洶湧的大渡河,水流湍急的青衣江匯合。就在這三江匯合的地方,坐著一尊世界上最大的佛像 – 樂山大佛。

不少人參觀或聽說過樂山大佛,可是你知道樂山大佛的來歷嗎?這尊大佛是怎樣修起來的呢?

據唐代韋皋《嘉州凌雲大佛像記》和明代彭汝實《重修凌雲寺記》等書記載,樂山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結茅於凌雲山中。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

海通和尚見此立志憑崖開鑿彌勒佛大象,慾仰仗無邊法力,「易暴浪為安流」,減殺水勢,永鎮風濤。海通和尚遍行大江南北、江淮兩湖一帶化緣纍積費用,開鑿大佛。佛像動工後,地方官前來索賄營造經費,海通嚴詞拒絕道「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地方官仗勢欺人,反而說:「嚐試將來」。海通從容「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吏因大驚,奔走祈悔」。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大約過了十年的時間,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韋皋始撰《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載錄了開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側臨江峭壁上。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海通,就把他當年住過的山洞叫做「海師洞」。洞內有一座盤膝而坐、神情堅毅、手託盛眼珠的玉盤的海通塑像。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