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6月15日訊】視古琴為“生命的文化”的吳釗,期待後生們對古琴給予足夠的尊重。古琴演奏不能一味求“新”獵“奇”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吳釗可能都難得有這樣的心境來品味古琴的悠長,因為古琴的現狀與未來令他難以釋懷。
最讓他揪心的是如何將老一輩琴家的傳統琴曲、演奏技藝,包括審美理念有效地加以保護和傳承。
“只有全面繼承傳統,創新與發展才有意義。因為只有當繼承達到了精純的程度,你的理解和演繹就會自然地流淌出來,俗話說‘水到渠成’,才能自覺地實現創新的飛躍。古琴的文化觀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理念完全一致,就是本自然之理。”對古琴的熱愛,吳釗拳拳在心。
在他看來,繼承傳統不等於古琴藝術不要發展,古琴新作不能創作。其實自古以來古琴新曲時有產生,古琴藝術也從未停滯不前。判斷一個時代古琴藝術發展與否,不能僅看有無新曲出現,還要看這些新曲的藝術水平是否達到了時代的高度。
有時儘管是新曲,但其藝術水準平常,並無多大價值,有時即使都是陳年舊曲,其實彈出它的旋律,就知道完全是反映了時代高度的創新之作。從現狀而言,古琴新作與古曲相比,由於數量有限,其中多數與古琴傳統相距較遠,未能達到或超過古曲所反映的藝術高度。
讓吳釗無法接受的是,在創新的旗幟下,一些古琴演奏人員正在背離傳統,一味求“新”獵“奇”,將古琴等同於吉他或古箏,或者一味向鋼琴看齊,簡單地走其他某些中國民族樂器“發展”、“創新”的老路。而且國內某些音樂學院,正在用著西方樂器演奏技巧教授學生彈古琴,吳釗擔心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古琴傳統要素的承續。
“如果古琴演奏不是植根在深厚的傳統土壤上,發揮其原來特有的’寫心’的藝術特長和靜雅內斂的樂器性能,創造出能反映時代高度的新曲,恐怕沒有多大意義。”視古琴為“生命的文化”的吳釗,期待後生們對古琴給予足夠的尊重。
他還不解現在有些年輕的習琴者在彈奏時喜歡亂動。他覺得演奏者應該追求通過音樂的本身而不是通過大幅度的動作去感人,“中國藝術有個特點,就是講究含蓄。憤怒,或者是強烈,它不是直接表現出來,而是隱隱地含著這麼一點憤怒,或者隱隱地留了這麼一點哀怨,似露非露。”
一身靜雅之氣的吳釗描繪著古琴演奏的純正情景——“彈欲斷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覺”。與打太極拳、書法、作畫等具有同樣之處,左右手的動作儒雅、簡靜,形式上極為緩和,卻內含剎那之間的爆發力。
“如果彈琴時動作幅度大,按西方理念來看是’神采飛揚’,但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看,這樣的做派卻犯了彈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吳釗這樣告誡年輕一代。
古琴靜美且養心。在吳釗眼裡,古琴以“靜美”為藝術特長,而“養心”則是古琴靜美的最高境界。這個世界太浮躁、太喧囂,吳釗期待忙碌的人們能夠時不時以古琴曲的名義,靜下心來,享受一番中正平和、天籟清音。
來源: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