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6月7日訊】一年一度的高考大戰今天拉開了帷幕,全國約933萬考生參加今年的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狀況再次慘烈顯現。
中新網報導,每年6月,全民集體進入高考語境,一切為高考讓路。原本一場屬於學生的「個體大考」,演繹成了考全民、考社會、考政府的「國家第一大考」——這幾乎是一場現代「全民戰爭」。
而根據一項調查,近九成人認為當前社會對高考「過分關注」,應報以平常心,不必「全民助考」。
這種現象無疑意味著官方和民間多年來一直廣泛呼籲的高考改革的失敗——但很顯然,沒有任何來自官方的人士願意承認它,自打嘴巴,相反他們還會繼續高唱改革的陳詞濫調,卻不會對高考實施任何實質性的「手術」。譬如,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幹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下,考試制度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最後出台的改革方案要遵循《教育規劃綱要》的精神,面向社會徵求意見,還要邀請國外考試機構、評價機構進行研討。
然而他所稱的「考試制度改革」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並無鮮明的表述,在這份具有綱領性質的文件中,專門辟出專章討論了高考,但僅從其小標題「完善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來看,就表明了高考改革不過是個天大的噱頭,預示著所謂的「完善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也就是修修補補的「技術改良」,不會有任何「傷筋動骨」的舉措。換句話說,官方對於高考改革並無絲毫誠意,仍然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此舉猶如一瓢冰涼透體的冷水,將人心澆了個涼透。
實際情況正間接驗證了它的後果是多麼糟糕。一項調查顯示,高考臨近,有90%的考生家長患上了「恐高症」。甚至有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的高考,已經無法正常投入自己的工作。面對高考,部分家長的心理壓力甚至超過了考生。更有甚者不堪心理重負,做出一些極端行為。
這些只是表面的「後果」,而更具殺傷力的後果是,它對青少年的精神摧殘有增無已,在高考指揮棒下,在家長、老師、社會的共同期盼下,他們日復一日生活在黑暗的高考途中,一切圍繞著高考轉,心理、精神高度扭曲,對社會寄予病態的期待,而這將影響他們日後對人生、社會的態度、判斷和選擇,同時也將在他們的心裡投下深重的暗影,一輩子縈繞在他們的意識中。
對國家和民族而言,依靠高考機制選拔出來的「人才」,長期浸淫於題海之中,死讀書、讀死書,最後成了讀書死,要麼一躍龍門,要麼就此沉淪,它不僅是同儕人生際遇的分野,而且也是他們個人生涯的分野,標誌著他們從深具理想情懷轉變到唯利是圖,將功利主義作為其人生的圭臬。這也是晚近歷史以來,中國人理想主義喪失殆盡,狂飆突進精神泯滅,同時物質崇拜主導人們的精神世界的深刻社會背景。
高考被當作統治術使用,以禁錮人心,斷絕其「妄想」,而犧牲的卻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由此我們只見犬儒主義的時代病盛行,而罕見獨立人格和思想,時光雖然躍進到21世紀,然而錢學森之問仍然縈繞在人們耳際,無法消散。更直觀的觀察是,中共建政以來,除了少數政治人物,中國就再無獨立思想家和言論家,也無理論巨擘,而代之的是無數匍匐在權力腳底下並甘之如飴的奴化民眾。
同時,高考儼然成了一樁龐大的產業,它所形成的「高考經濟」,讓那些醉心於「GDP」主義的各級官員們欲罷不能,尤其是由於高考的社會能見度,無形中也提升了教育部門的份量,加強了他們的話語權和在整個政治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他們的實際利益存焉,讓這些人去推動高考改革,無異於緣木求魚。
再看一層,高考形成的巨大氣場,牽動了所有人的心,他們在相當長時間裡專注於此,無暇他顧,對維護社會穩定也是大有裨益……
還有,這些血氣方剛的青少年不去參加高考,不為這個各方關注的目標「鏖戰」,終日遊蕩於社會上,也是讓人繃緊心弦的事……
或許它們就是長期以來為什麼高考改革只形於言,而始終未見真章的根本原因吧!
──轉自《丁咚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