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知識產權保護與中國經濟結構轉型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5月30日訊】這次中美戰略對話看起來成果不少,但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卻留下了一條長長的陰影。美國社會各界對此的不滿從下列信息可見:

幾乎與戰略對話同時召開的美中經濟審議委員會專門針對中國嚴重的盜版問題舉行聽證。聽證會上,對中國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批評前所未有地嚴厲,甚至提到,美國對中國的金錢投資與中國對美國公司的技術竊取,是養虎為患;而且還提出,應該嚴懲中​​國的盜版行為、美國的科技公司應該從中國撤離。美聯社也於此時發表長篇調查報導,認為中國處心積慮地採取各種手法竊取美國機密情報。自2008年以來,起碼有“57名被告因間諜案在聯邦法庭被起訴”,這些被美國抓獲的證據確鑿的中國間諜多數是盜取技術情報。所有這些表明,美國對中國盜竊知識產權已經忍無可忍。

對中國侵犯知識產權意見最大的應該是高科技領先的美國,以及以精密機械技術(即製造工作母機的機器)聞名的德國。這兩個國家既想到中國投資,但又對知識產權的流失非常擔心,因為這已是經常發生的問題。儘管德國企業很生氣,但除了向本國政府抱怨之外,又捨不得放棄中國這個大市場。比如高鐵技術就是一例,與中國的高鐵交易讓西門子公司的高鐵行業轉虧為盈,但為了眼前的銷售而出讓技術的結果卻是,為自己培養出了競爭對手到國際市場上來搶生意。德國人沒有辦法,於是近幾年每年都將一個惡搞的金鼻子剽竊獎發給中國某一企業,但還只敢發給一些生產小型用品的企業,如刀具、手電筒、沐浴噴頭等,中國的鐵道部它還不敢得罪,因為西門子公司的這個產業現在還得依靠中國訂單贏利。

中國盜竊知識產權成了美國的心病,每年都是中美貿易爭端的主要議題。目前話題集中在與互聯網軟件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上,這是最讓美國頭痛的問題。僅在中國使用盜版軟件方面,美國的損失從2004年的36億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76億美元。 2009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幾乎每10台個人電腦當中,就有將近8台使用盜版軟件。近年來在中國的美國商會幾度發布報告,稱在華美商對中國投資環境抱怨不已,抱怨集中在知識產權、投資環境不透明及對在華外商的歧視與不公平待遇。但這幾項內容似乎在這次戰略對話中並無實質性進展。這次美國雖然再次獲得中國要嚴肅處理盜版問題的承諾,但駱家輝也知道“中國很少履行承諾”。這兩年,中國干脆出台一個禁止外資投資的行業名單,其中有許多規定,已經進入這些行業的外資發現,如果他們想留在這些行業,就得交出軟件的源代碼,放棄知識產權。

比較有趣的是,在跨國公司抱怨知識產權受到侵犯的同時,中國也在抱怨“讓出了市場,卻沒有換來技術”。雙方的抱怨背後,其實是價值觀的衝突。

在國際社會看來,每項新技術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因此,知識產權是一種合法的受到保護的所有權,這是國際社會共同承認的知識產權制度的核心含義。其宗旨就是鼓勵創新並保護創新成果,缺乏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必然導致不公平的市場競爭和假貨氾濫成災。雖然中國也是伯爾尼國際知識產權公約的簽字國,因此中國政府有遵守知識產權的國際義務,但它在國內所說的“尊重知識產權”,從來是口惠而實不至。比如,其利用外資的目的之一就是“用市場換技術”,即希望在與外資合作的生產過程中“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從大量侵權案件的發生來看,這種“學習”並非合法獲得,而經常是通過侵權的方式取得。但在外資公司日益變得聰明起來之後,這種“學習”變得越來越困難。至於中國國內,不僅本國廠商彼此之間相互侵權,被認為是理所當然之事,連大學的研究者都覺得西方將知識產權作為戰略資源與競爭工具是種“惡意的壟斷行為”,似乎外資將技術專利白白奉上才算是“公平和自由競爭”。

正是這種與國際知識產權公約背道而馳的思維,令外商不敢在中國從事核心技術的研發。社科院研究員王春法在東莞的一項調查報告說:彩電、計算機、DVD和手機這四大類電子產品的知識產權多數不在中國企業手中;跨國公司僅僅將商品產業鏈中最沒有附加利潤的組裝環節放在了中國;在華外資FDI公司嚴重依賴母公司的設備和技術,它們向母公司採購設備和元件是維持與母公司技術聯繫的重要渠道。這些在華外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在產品價值鏈中處於低端位置。

事實上,中國從引進外資之始就沒打算在充分尊重外資技術專利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坦誠地與外資合作開發技術,也不願意投入必要的資金加快自己的科技能力,只打算走捷徑,用開放市場來“換取”。這種政策導向使中國未能形成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也無相應的人才儲備。這一點使得中國從2007年開始的經濟結構轉型困難重重。儘管中國政府早就將產業結構轉型當作未來的經濟戰略,並屢次政治動員。但任何事情並非有了心理準備與政府動員就能夠成功,更何況,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轉型可能依靠偷竊知識產權來順利完成。

從短期來說,竊取知識產權以提升本國的技術能力看起來是條捷徑;但從長遠眼光來看,這對本國技術實力的真正提升並無好處。因為企業一旦偷竊成風,就不會再花大量時間與金錢去做基礎研究及開發新產品。在中國下決心摘掉“知識產權盜竊大國”這頂不光彩的帽子之前,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是不可能完成的。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美國之音中文博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