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4月16日訊】 菩提達摩,南天竺婆羅門種。他神慧疏朗,悟性頗高,專註于大乘佛法。
梁武帝普通初年來到廣州,武帝遣使下詔將他迎到了金陵(今南京)。武帝親自問他:「朕即位以來造寺舍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什麼功德?」達摩回答道:「沒有什麼功德。」武帝問他為什麼,達摩說:「這是因為有漏的原因。雖然看起來有功德但並非是真實的。」武帝又問:「如何是真功德?」達摩說:「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再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達摩答曰:「廓然無聖。」武帝不解內中玄機。
於是達摩離開了梁,折蘆葦一枝渡過長江,來到了北魏的國境。他來到了洛陽,在嵩山少林寺修行。五乳峰中峰的上部,離峰頂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天然石洞,這個石洞高寬不過3米,長度約有2丈。方方的洞門,正好向陽敞開,冬暖夏涼,空氣清爽。洞前有一塊緊湊的小草坪,周圍濃蔭蔽日,不見天空。真是:「此地無盛夏,空山聽鳥鳴。」達摩來到少林寺后,就把這個天然石洞作為他修性坐禪的地方。相傳:達摩在這個石洞里,整日面對石壁,盤膝靜坐。不說法,不持律,默然終日面朝壁,雙眼閉目,五心朝天,洞內靜若無人,萬籟俱寂,入定后,連飛鳥都不知道這裡有人,競在達摩的肩膀上築起巢穴來了。「開定」后,他就站起身來,活動一下四肢,鍛練一下身體,待倦怠恢復后仍繼續坐禪。那時達摩的生活行經是:「上班坐禪,睏倦打拳,飢餓吃飯。」這樣,入定,開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公元527年到536年,整整面壁了九年。後來就成為佛教史上的美談。
達摩在石洞裏面壁九年,當他離開石洞的時候,他坐禪面對的那塊石頭上,竟留下了一個達摩面壁姿態的形象,衣錦織紋,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畫像。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達摩面壁影石」。把這個天然石洞,稱之為「達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遺址尤存。達摩面壁九年的事迹,為歷代人民所敬仰。寺僧們將影石開闢下來,放在寺內,瞻禮供養。明萬曆年間,人們在面壁洞外邊,建立了一座雙柱單孔的石碑坊。前額刻:「默玄虛」,後路刻:「東來肇跡」。
達摩功成圓寂后,葬在熊耳山。
北魏的宋雲奉使從西域回來,在蔥嶺見到了達摩,看見他手拿著一隻鞋子獨自一人行走。宋雲問他去哪裡,達摩說是去西天。又對宋雲說:「汝主已厭世。」宋雲不知是什麼意思。等到了京城,才知道明帝已駕崩,孝庄即位。宋雲將路遇達摩一事告訴了皇帝,皇帝下令打開棺材,發現裏面只有一隻鞋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