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天津煎餅果子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3月29日訊】雖說山東是煎餅的發源地,但是在全國叫得最響亮的還是天津煎餅果子。說天津煎餅果子,首先要說的就是攤煎餅的面。純正的天津煎餅是要以綠豆麵為主,並摻加黃豆麵,中筋面,五香粉和水調製而成。並不像其他各地的煎餅是以白麵粉為主。天津煎餅攤出來不粘不軟,綠豆香縈繞其中。

  

說攤煎餅,不能不說雞蛋,所謂吃主一出口,便知有沒有,正宗的天津煎餅最多只放兩個雞蛋,而一般放一個雞蛋時,能將煎餅的香味提升到最佳,放兩個雞蛋,會影響到煎餅的綠豆香,整套煎餅也是以偏白色為主了(蛋清),放一個雞蛋,不但不影響煎餅的綠豆香,還會將外觀提升到最佳,黃(蛋黃)綠(豆麵)白(蛋清)三色合一,色香形達到最佳。去天津的朋友吃煎餅果子時千萬別說來三個雞蛋,一些更專業的賣家甚至不會為你攤一套三個雞蛋的煎餅,不僅口味不好,更會有辱天津煎餅果子的威名。

  

下面咱再說說煎餅的吃法,天津煎餅吃飯大概分五種,夾單果子(一根油條),夾雙果子(兩個油條),夾果蓖兒(薄脆),皮兒(什麼都不加),雞蛋煎餅(不加面,只放四個雞蛋,一般只有幼兒和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吃,很少見,賣家也不愛做)。夾單果子的,分量較小,適合女生吃,男生的話則吃不飽。夾雙果子的分量足,吃一套能抗到中午不餓,夾果蓖兒的分量和雙果子相當,但是油大,所以吃完更抗餓。皮兒一般是給減肥人士或者飯量實在太小的吃的,我十幾年沒吃過了。夾到煎餅裡的油條和薄脆,必須是非常酥脆的,一般為保證酥脆口感,都是炸油條薄脆的商販定時定量為攤煎餅者供應。天津的油條和薄脆,都是適當添加明礬的,炸出來非常酥脆爽口,每天兩根也不會影響身體健康,這樣的油條和薄脆,夾到煎餅裡,才能是真正美味的天津煎餅。

  

然後咱們再說說佐料吧,天津煎餅的佐料一般有蔥花兒,香菜末兒(可有可無),芝麻,麵醬,醬豆腐(腐乳),蒜蓉辣醬,油炸辣椒組成。想吃正宗天津煎餅,六樣佐料一味都不能少。

  

最後說說攤煎餅的流程,攤煎餅是純手藝活,在天津街面上攤煎餅的都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很少有外地人能夠掌握好天津人對煎餅口味的要求。正宗天津煎餅不用電爐子,都是清一色的燒煤球的爐子,火候全在攤煎餅者拿捏掌握,先在鐵板上澆上面,慢慢攤開成圓形,煎餅太厚影響口感,太薄翻不過來。煎餅攤開以後就是加入雞蛋,磕一個雞蛋攤開,在蛋液還沒熟成形之前迅速加入蔥花芝麻(或香菜),這幾個佐料溶入蛋液,和蛋液一起成形,這一樣操作是其他地方人學不來的,如果你膽敢在天津將煎餅翻面以後直接加蔥花香菜,那麼沒人會來買你的煎餅了。

  

一張煎餅定型以後便是翻面,不能撕破​​煎餅是基本,翻面以後,便是加入油條和薄脆了,然後將兩側的煎餅掀起來,蓋住油條薄脆,這時加入佐料,面醬,醬豆腐,蒜蓉辣醬,油辣椒,最後對折煎餅,出鍋。

  

出鍋後的煎餅,口感基本分兩重,第一重為上半部分,此部分雞蛋少,豆麵多,油條外露,咬一口,豆麵香味伴著酥脆的油條,令人欲罷不能。第二重自然為下半部分,此部分雞蛋較多,下半部分油條露不出來,噎漸漸發軟,咬一口,蛋香四溢,爽滑可口,而且醬料基本都在這一重體現,鹹香辣的口感讓你永不能忘。

  

要問我最地道的天津煎餅在哪,天津遍地都是最地道好吃的煎餅果子,而且如果大家想吃地道的天津煎餅的話,一定要在早晨九點半以前起來,因為99%的天津煎餅是不會在早餐時段以後供應的(因為要保證油條薄脆的酥脆,所以炸油條的收攤,煎餅也就收攤了)。

  

大概就說這麼多吧,如果不是天津人,可能真不會理解天津煎餅的奧妙,就像我不理解老北京對豆汁的喜愛,但是煎餅噎是天津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追根溯源版 天津衛的煎餅果子

在網上有許多文章提到或介紹咱天津煎餅果子的,包括製作方法,也有咱本地人寫的帖子,說是天津的最正宗,這個本人沒有異議。但是,這正宗的由來包括老天津衛好像沒有多少人能說明白的,還有最早的製作方法。網上有說法是天津煎餅果子由山東傳來經天津人改良而成的,大約有一百多年曆史,其依據有問題。不否認有地域主觀意識,但山東煎餅和天津煎餅果子事實上是兩碼事兒,一個是主食,一個是放調味品的早點。味道也大不同,依據是最早煎餅果子裡是不放雜面兒的,而山東煎餅是玉米、小米等雜面兒製成。

  

小時我在天津老城裡舊縣署姥爺家住過一段,記得離縣衙花園很近,老宅後來給表哥了,在老城里拆遷時給了套房子,現在那個花園好像還有一半在路邊。北大關炸糕有名,就是耳朵眼兒,可惜不愛吃,正宗耳朵眼兒是香油炸的,吃法有講究,要用筷子先扎眼兒後再吃,網上有說用豬油調的,是天津人嗎?另個所謂三絕之一十八街麻花也不愛吃。後來搬到河北區小關土廟和錦衣衛橋兒,天津正宗麵茶就在那,叫“上崗子麵茶”,吃法也很有講究第,吃時不用筷子或勺,吃完後碗里幹淨的都不用刷。如有錦衣衛橋(橋是發瞧音)住的老鄰居就知道咱把錦衣衛橋兒一頭兒那邊叫閣底兒,閣是發’搞’字音三聲,老天津衛特有念法,如’水閣’、’鈴鐺閣’等地名。另一頭叫河沿儿,河沿儿口是金鐘河廢路,小時常聽的南蠻子憋寶的故事指的是這地方。土廟就是土地廟,咱天津人說話愛省略字,大約文革前改為合社賣副食。小關有名的是賈家花園,賈家為清末顧命八大臣之一。河北區這周圍有許多有名的地方,或是中國近現代的國內第一,如中國第一家發電廠比國電燈房,還有歷史上望海樓、北洋造幣廠等,現在有些地名都沒了,懷念中。

  

關於煎餅果子由來最早是在76大地震時期臨建棚裡聽的,因地震時正在夏天,臨建棚很悶熱的,人們晚上都在外面聊天。那時剛上小學喜歡聽老人講這些事,象舊時的’天津時事’、’混混兒論’還有鬧鬼兒的啊最愛聽。記得事由和五香大果仁兒有關,後來又說到吃各種早點和由來,其中提到過煎餅果子。大家應知道那時代私人賣東西叫投機倒把,我在那之前煎餅果子不要說吃,見都沒見過。就是賣大果仁兒都是私下偷著賣或在​​小酒館旁站著等主顧,一毛錢一包,一包不超過40個。我用一斤糧票也換過,當時那個香啊。對了,糧票是撿的,這裡如有失主的話賠不是了先。當時老人們講的煎餅​​果子最早出自宜興阜,就是現在北辰區宜興埠鎮老街。

  

製作方法如下:首先主家在晚上臨睡覺前要把綠豆用水泡上,早上起來時綠豆都吃飽了水個個都漲起來,賣時把綠豆放入小石磨中,同時放大蔥和蝦米皮磨成漿後現攤現賣。製作時必須用蝦皮而不是其它小蝦乾兒一類,綠豆漿攤熟後爽口,大蔥提味,當時形容滿街飄香,大家可以想像的到。這裡註意的是裡面嚴禁兌水攪拌或摻入雜糧的,那是砸自己的牌子失了主顧。關於放果子還是果蓖兒或是都不放記得當時沒提過,在這咱不能瞎說。既然煎餅果子嘛,我想還是果子。還有,純綠豆磨出的漿是淺黃色,和棒子麵顏色接近但沒有棒子麵顏色深,誰抬槓要說純綠豆麵是發綠色的那就有問題了。

  

這裡說的是最早製作方法,由於用純綠豆磨出的漿攤熟後的皮沒勁兒,吃時香是香但易碎易掉,後來按比例摻入小米等雜面兒解決吃時易碎易掉問題。那

  

關於煎餅果子最早出自宜興阜後來是有依據的,老人們也不是空口說說而已,在90年代今晚報也登載過出自宜興埠老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