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巨大的“無效投資”引發 驚人的負面社會效應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3月16日訊】龐大的高速公路網和道路交通網,是個巨大的社會公共資源,是項惠及國計民生的公益事業。操持的好,會利國利民,否則會危害國計民生。它是一柄雙刃劍。

高速公路開建時投資方與政府間都有個合同約定:高速公路建成投入運營,投資方可收費15年,以後就要無償交地方管理,免費通行,恢復其公益性質。可是,高速公路收費是塊肥肉,利潤豐厚,投資方是不會輕易放棄的。他們在收費10年後就開始杜撰報告,對道路進行改建拓寬,待到15年該移交時,還可再延長收費 15年。改建拓寬道路不是因為交通量增加而使其不堪重負,其目的純粹是為了延長收費時間,給投資方創造經濟利益。因為它不增加社會效益,所以這項投資應叫 “無效投資”。

交通部頒佈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J001—97)明確規定:高速公路4車道年平均晝夜交通量為2.5萬~5.5萬輛,6車道為4.5~8萬輛,8車道為6萬~10萬輛。隨著高速、國道、省道等幹線公路構成的路網的形成和完善,城際鐵路、高鐵、航空、水運等多元交通的高速發展,交通四通八達,交通量得到了合理分流,現有高速公路幾乎都達不到原設計標準,有的甚至是達不到設計能力的50%。拓寬工程90%以上都是如此。

比如連霍高速鄭州—商丘段,4車道,2001年通車,2016年應該交地方。他們2010年開始拓寬為8車道,200公里,投資70.4億元,1公里合3500萬元(見2010年9月30日《大河報》河南時政A13)。此段路通車10年來,沒發生過因交通擁擠而堵車的現象。現在正值春運高峰期,車輛暢通無阻,何況平時交通淡季呢?估計它現在的晝夜交通量也不會超過2萬輛,有必要拓寬到8車道嗎?

高速公路建設時都留有後續擴建的伏筆,這是業內人士都知道的“潛規則”。中國高速公路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以後每年投入改擴建的資金估計有數千億元之多。河南省有高速公路五千餘公里,都將陸續擴建,每年的改擴建投資估計有200億元左右。這些“無效投資”引發的主要負面社會效應有:

修路是個政府行為,沒有政府的支持和參與是不可能實現的。拓寬公路沿線的路基、挖方填方、料場、預製廠、拌和站、專案部建設等,要占大量的農業可耕地。不少民居、機井、墳頭、電線和其他設施要拆遷,施工時對沿途地干擾和污染等,這將無端地增加地方政府的工作量,引發民怨和社會矛盾。

施工時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和機械設備,如: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平地機、壓路機、運輸車輛、吊車、鑽機、拌和機、架橋機……無端地加劇市場供應緊張,抬高人工費和台班費。

要消耗大量的生產資料和能源等國家緊缺物資,如:水泥、鋼材、瀝青、木材、砂、碎石、石灰、電、煤、石油、化工產品……無端加劇市場供應,浪費資源,推高物價,加大了封山、護河、排碳和環保的難度。

這筆鉅資的30%左右要變成利潤遊資流入生活資料市場:流入車市,增加擁堵;流向房市,沖高房價;流入商業市場,會抬高物價,加大通脹,影響民心、民生和社會穩定。

公路養路費含在燃油費內,車輛走高速,等於交了兩次養路費。高昂的過路費,加大了運輸企業的成本(據說占運輸業成本的1∕3),它要通過運輸業轉嫁給全社會。延長了收費年限,運費地提高,將推高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物價,並使其長期居高不下,會引發社會不穩,後患無窮。

無端的鉅資投入,為官員提供了貪腐的平臺和溫床。

制止這筆對社會百害而唯一益于投資方的巨大的“無效投資”,讓高速公路這個龐大的社會公共資源,從利益集團地壟斷下解脫出來,還路於民,服務於國民經濟,恢復其公益性質的偉大工程,除了擁有公權力的政府能有所作為外,誰也辦不到。現在不是靠搞弄虛作假、盲目投資、“無效投資”來拉抬國民經濟的時候,而是扎扎實實為民辦實事的時候。現在政府應著手調查、研究、澄清、確定:哪些收費還貸的路橋專案該交地方、哪些啥時該交地方、交地方後該如何進行有效管理,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市**路路興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2011年1月31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