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漢學家在臺交流 有感兩岸差異大

【新唐人2011年2月20日訊】社區廣角鏡(178) 為了促進台灣與德國的文學交流,2009年文建會與德國柏林文學學會,就開始策劃舉辦,臺德文學交流合作計劃。16號,台灣著名文學家,以及四位德籍資深翻譯家,與讀者進行一場跨國的文學會談,透過交流,更了解台灣在地的風情面貌。

政大臺文所所長 陳芳明:「台灣的讀者對文學,也是看的非常非常認真的,他們對作者的要求很高。所以也把自己的很多期待,投射在這個作者身上,這個作者如果有挫折的話,那讀者也跟著挫折。」

正因為如此,台灣文學的魅力,不僅擄獲當地讀者的心,許多德國資深翻譯家,在台灣文建會與德國柏林的合作下,有機會彼此交流。其中,翻譯過台灣文學的德國前洪堡大學教授高利希,已經是第三次來到台灣。

德國前洪堡大學教授高利希:「一直都在盼望著,能夠去台灣訪問一下,後來2000年才實現了這個願望。台灣應該說,更接近我們德國的國情。」

長期研究漢學,也曾翻譯過中國文學的高利希觀察到,台灣與中國讀者不同之處,是在於文化素質上的差異。

德國前洪堡大學教授高利希:「台灣讀者更加敞開,就是他們對世界文化,包括文學在內,談吐就更加開放。大陸只不過是八十年代以來,才有這個機會,因為他們之前就鬧文化大革命,沒有甚麼外國書籍出版。」

喜歡旅行,擅長描繪自然生態,融入自己文學創作的劉克襄,這一次被甄選為台灣代表,進駐德國。不會德語的他,在這30天的日子,畫出了300張對德國的情感,也希望台灣文學背後的內涵,能夠被重視。

台灣知名作家劉克襄:「就是現在是一個跨國界,如果自然環境是一個保護議題的話,自然環境是一個保護議題的話,我很希望他們能夠注意到,一個島,一個作家到島上,他所展現的聲音。這也是我到德國,我在朗誦詩的時候,我選擇的題材,都是朗誦我的土地,我的祖國台灣。」

四位德籍的漢學翻譯家,將跑遍台灣北東南部,透過與在地讀者的交流,更熟悉台灣在地風情面貌。

新唐人亞太電視郭雲開、李晶晶台灣臺北報導。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