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破空:天安門,勢不兩立的孔像與毛像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1月27日訊】2011年1月12號,一座高9.5米的孔子青銅雕像,突然在天安門廣場矗立起來。這尊孔子像,與毛澤東像遙相對立。彷彿一種暗示,儘管孔夫子被“恢復了名譽”,但卻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孔夫子與毛澤東勢不兩立。

處身毛澤東時代、尤其文革中“批林批孔”運動高潮(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絕難想像,四十年後,被毛澤東和共產黨“批倒批臭”的孔夫子,竟會重新受到尊寵,甚至被抬到最高政治舞台-天安門廣場。

如果人們的想像力稍加延伸,另一個四十年之後,今日被胡錦濤和共產黨“批倒批臭”的“西方價值觀”、普世價值、諾貝爾和平獎,等等,在那時的中國,又將是何等地位?

孔子一生流亡,顛沛流離。生前,其學說幾乎不被任何統治者所接受,而且,當時的鐵律是,法家壓倒儒家,秦國以武力和暴政一統天下。從漢代開始,孔子與儒學,才開始得到尊崇,逐漸成為“主流價值”。甚至,連那些入侵中原的外來勢力,建政後,也尊孔崇孔,比如蒙元和滿清。究其動因,不外是:孔儒學說,在統治者看來,有利於維護王朝“秩序”。

據統計,歷史上,戰亂時,儒學靠邊站,往往是不擇手段的厚黑者勝。不僅戰國時如此,後來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也是如此。最靠近現代的例子:尊孔的蔣介石敗給了仇孔的毛澤東。

毛澤東自詡為秦始皇的傳人,自然敵視主張仁政、愛民的孔夫子。共產黨效法暴秦,焚書坑儒,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砸爛孔家店”口號起家、以搗毀孔廟為能事、以“批林批孔”而登峰造極的共產黨,今日,倒反客為主,尊孔崇孔拜孔起來。乾坤倒轉,令人啼笑皆非。耗費大量財力物力人力,到各國開設“孔子學院”,名為推廣中國文化,實為外銷中共“黨文化”,甚至兼事間諜活動。設立“孔子和平獎”,僅僅是為了對抗諾貝爾和平獎,無人領獎,竟以小兒代之,擺明鬧劇一場。

關於孔學,在自稱“選擇性繼承”的當今中共那裡,究竟看重了其中哪一點?必是“三綱五常”、“君君臣臣”,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民眾俯首帖耳的“和諧社會”)。然而,何謂“和諧”?孔子自有論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

關於孔孟之道,中南海肯定不會選擇繼承“仁義”、“仁道”、“仁政”。僅僅是孟子那一句“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就足以令中南海驚惶不安,避之猶恐不及。

有一個題目,可測試基本知識。孔子,究竟是哪國人?確切答案: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韓國人,而是魯國人。道理很簡單,孔子所處年代,尚並無“中國”這個概念。當時的亞洲大陸,情形類似歐洲大陸:眾多的國家,眾多的文化。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孔子學說,正是其中一家。一家之言,必有長有短,並非十全十美。

其實,不論是歷史上的孔子,還是現實中的孔子,都並不僅僅屬於中國,而屬於整個亞洲,孔子學說所體現的儒家文明,是亞洲的共同文明。在今日亞洲,真正體現孔道的,絕非共產黨中國,而是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

表面尊孔的中南海,不時露出馬腳,比如,至今,每當有中共領導人死亡,當局仍然冠之以“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諡號。這個意識形態上的外來政權所使用的外來頭銜,清楚表明,他們絕非孔孟之道的傳人,而鐵定是中華文化的叛逆。

忽然尊孔。當權者動機,處心積慮。對內,要把持中華文化的正統,進而維繫中共統治的“正統性”與“合法性”;對外,以“中國文化價值”,抵禦普世價值,繼續標榜“中國模式”(一黨專制) 。

換言之,中共打出“尊孔”牌,完全出於政治需求,並非為我所尊,而是為我所用。利用聖賢,等於戲弄聖賢,膽大包天。正合孔子所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又言:“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