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紅衛兵”寫信懺悔:老師,對不起!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10月27日訊】(新唐人記者常春綜合報導)“老師,對不起!”八名“紅衞兵”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爆發44年後,寫信給曾遭他們批鬥的老師懺悔。有人回憶往事痛哭失聲;有人深感悔疚。有學者認為,這些學生“帶了個好頭”,遲來的痛悔對受害老師是個安慰。多年來從事文革研究的內地學者王文琴表示,眼見歷史漸被遺忘,她有必要將這些書信公諸於眾,讓民眾反省那段歷史,避免歷史重演。

86歲的程璧老師,在1966年文革開始時是北京外國語學校的負責人。她和許多教育工作者一樣,先被撤職,後被學生關押。她多次遭學生毒打,頭髮被剃去半邊,成了“陰陽頭”。當年毒打的八名“紅衞兵”今年中致信程老師道歉,懺悔當年的暴行。

多年來從事文革研究的內地學者王文琴,近日在廣東的《南方周末》撰寫有關文章。她稱,最近我看到一些信,一些當年的“紅衞兵”中學生向被他們鬥爭的老師道歉的故事。王友琴稱,眼見歷史漸被遺忘,她有必要將這些書信公諸於眾,讓民眾反省那段歷史,避免歷史重演。

八名“紅衞兵”信函節錄

程老師:

我用“極左”思想教訓了您一頓。現在回想起來,只有羞愧。

前些日子,一個在寧夏的同學給我來電話,說起當年在打姚淑禧教導主任時,他在旁邊踹了她一腳。這個同學在電話裏嚎啕大哭,十分後悔……今天我給您寫這封道歉信,相信是可以代表咱們學校所有在文革中做過錯事的校友,請您寬恕我們。這場浩劫中,學校的很多同學也深受其害……悔恨、羞愧終生揮之不去,受傷的心靈至今不能平復……我們這些所謂“紅衛兵小將”是被利用被愚弄了。

記得還有一個女工叫劉桂蘭的,因為出身不好,也被活活打死了。

程老師的回信節錄

小珂、胡濱同學:

你們不會想到,看到你們的信,我是多麼的感激……那時他們年齡那麼小,懂得甚麼呢?有些同學在文革中說了錯話,做了錯事,那是當時形勢所致,我很理解。我認為,你們也是受害者……

“文化大革命”是一場浩劫,一場災難。

學者呼籲還文化大革命真相

1966年到1976年,中國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個運動又被稱作十年浩劫。關於“文革”的損失,一種說法是:整了一億人,國民經濟損失8千億。經濟損失的另一個說法為五千億元。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整個國家走到一條絕路。

據專家們的保守估計,文化大革命中非正常死亡者達773萬人。據官方不完全統計,當時有3萬3千6百95戶北京市民被抄家,有8萬5千196人被驅逐出城、遣返原籍。

今年五月是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運動四十週年,不僅中國國內鴉雀無聲,既使是在海外,有關紀念或討論活動也不多見。

由二十一世紀中國基金會,紐約市立大學史坦登學院及紐約皇后區法拉勝圖書館聯合主辦的、題為“歷史真相和集體記憶”的“文革”四十週年國際研討會,於五月十二日到十四日在紐約舉行。

來自中國大陸、港澳、北美、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洲的五十多位中外學者出席了此次研討會。

此次文革研討會提交的成果包括三方面:一是文革史實的考據與重新求證;二是文革爆發的原因及其影響;三是文革研究與反思的再反思。

署名熊飛駿的文章《設置文革禁區等於為文革招魂》提出,文化大革命對中華文明的傷害是無與倫比的,是中華文明史最為痛心疾首的一頁,這段歷史絕對不能再來第二次,否則中華文明就從根子上毀滅了,並且永遠失去了復興的機會。

文章還指出,我們對文革的批露則只限於前一個方面;對後一個方面則諱莫如深並因此設置“文革禁區”。因此我們對於文革的責難只限於“破壞文物古蹟”,“打倒老幹部”和“砸爛公、檢、法”……

文章說,今天的中國因為體制的原因,貪污腐敗已成不可遏制的燎原之勢,司法腐敗無處不在,多數國民對貪官和流氓幹警恨入骨髓。如果國民知道文革的錯誤只限於“打到干部”和“砸爛公、檢、法”,他們會認為那是文革的“錯誤”嗎?難道不認為那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陽光時代”嗎?難道不對文革心嚮往之嗎?

文章指出,歷史經驗和人性規律證明,一個民族要想不重複某一悲劇,就必須要讓這個民族在相當長時間內牢記這一悲劇的教訓,時刻警醒這個民族別再犯同樣的錯誤。否則因為人性容易健忘的原因,極有可能在若干年後以改頭換面的方式重演這一悲劇。

塔園:中國第一個由民間興辦的文革博物館

已去世的中國文學泰斗巴金一直主張建立文革紀念館。在他的回憶錄中字裡行間確實充滿了真誠的悔恨和講真話的願望。從回憶錄中不難看出,巴金老人不但對文革中大家講假話反感,更對自己講了違心的話感到難受和悔恨。

從他的言談中可以看出,他把文革發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歸結到大家都不講真話了。巴金老人認為,如果大家當時都講真話,文革甚至可以避免,或者不會造成那麼大的傷害。於是他呼籲建立文革紀念館,在這個紀念館裡,他表示要擺進去自己文革期間寫的那些違心的自我批評以及揭露他人的文稿。

2004年完工的塔園建在廣東省澄海市蓮上鎮塔山的清山秀水之間,是迄今中國僅有的印記“文革”歷史悲劇的遊覽勝地。塔山之巔這個圓形的仿北京天壇建築,被媒體稱作中國第一個由民間興辦的文革博物館。

澄海塔山上原本無塔,現在安放無數文革受害者骨灰,建有8個景點,並有孔子雕像,葉劍英雕像等。其前身為塔園,後改作為博物館。其中,主體為一個小塔,內的牆上刻滿文革十年的大量記錄,包括劉少奇,黃克誠等照片,及大量史料。

文革博物館的主要推動者是汕頭市原常務副市長彭啟安。1997年上半年,“碑廊銘史”開工建設。不久,澄海區一名領導要求他不要再搞紀念“文革”性質的東西了。

彭啟安介紹說,這名領導提出“痛疤不要再揭”,一揭又要血淋淋,而且有可能引起社會動亂。彭絲毫不讓:正因為是痛疤,才不應忘記。建設塔園不但不引發動亂,它的教育意義只會促進安定團結。

不過還有參觀者鼓勵彭啟安。一名署名“原北京紅衛兵王平”的人在文革博物館留言:中華民族應該對自己的歷史負責任,不光記住光榮,也會反省恥辱。一名叫“王澤銘”只有8歲的參觀者也在留言簿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現在,每年約有50萬人次到塔山旅遊。慕名而至者,流連於塔園景點之間,心眼大開,有對“文革”深思者稱:“過往山水皆成過眼雲煙,惟獨塔園使心中大震,這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反思‘文革’勝地。”

史鑒山屋之中,收藏了三四百本反思“文革”的書籍。版本之全,海內少有。屋前別出心裁地用巨石刻下幾本著作的封面,如《你所不知道的劉少奇》、《胡耀邦與平反冤假錯案》、《國防部長浮沉記》、《龍困》 、《葉劍英在關鍵時刻》、《牛棚雜憶》、《我的一個世紀》。

彭啟安認為,建設塔園和文革博物館不是想揭誰的底子,只是想把這段歷史記錄下來,為了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使我們的國家能順順噹噹走向繁榮富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