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笑:習入軍委 亡江者胡也習也?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10月22日訊】十七屆五中全會無非是中共最新的自娛自樂。政改高舉輕放,如水漂自滅。十二.五規劃(公報概要)故作玄虛,乃忽悠百姓。但一堆廢話中有一件實事,即習近平經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確認出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確定了「王儲」地位。

中共選接班人不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是為了保住黨的江山。從黨內各派看,是為了不否定自己這一派,而且能保護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不遭到清算。從習近平出線的結果看,習應該是黨內各派都能接受的人,因此才能像《德國金融時報》所形容的,「在通往最高位置的道路上跨越了最後一個欄杆。」

習現在的地位與當初胡的地位十分相似,甚至採取的策略也及其相似。當初胡在江澤民「胯下」磨練,給人印象是行事低調,觀點模糊,唯唯諾諾,其實是裝聾賣傻,等待時機。西方媒體被懵得暈頭轉向,以至於問道:「誰是胡?(Who is Hu?)」習基本照抄胡的做法,對胡尊重有加,中規中矩,小心處事,以求兩年後順利接班。

但習與胡當初的接班狀態有三點不同。其一,江是出奇的小肚雞腸,處處刁難和排擠胡,甚至多次圖謀加害於胡,結果造成江胡之鬥你死我活,一直延續至今。江最擔心的是自己鎮壓法輪功的血債被清算。

其二,習夾在江胡之間,必須更加小心翼翼。江雖然人老珠黃,但時時提心吊膽,不但要防胡,現在又要加上防習,因此雖無時不在恐怖之中,但又詭計多端,心狠手毒,無所不為。習和胡稍有閃失,便可能有不測之禍。

其三,胡當初有曾慶紅作為強硬對手,而習沒有。曾從上海一路跟江到北京。江的重大決策(包括鎮壓法輪功等),都有曾的點子在裡邊。江到地方視察必由曾作陪,江在多次重大場合推薦曾,欲取代胡。但曾幾度政治局落選。而習沒有對手,但有李克強作為助手。薄熙來基本是個邊緣人物,雖然搞了很多動作,如「唱紅打黑」等,目的是為了要擠進中南海高層,但習近平上位實際上就是把薄熙來給卡掉了。

習入軍委後,江胡習的三角關係使江胡惡鬥情勢更加複雜。這使人想起秦始皇亡國的故事。秦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燕人盧生去找尋傳說中的長生不老之法。盧生帶回的圖書上卻說:「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自想,這「胡」當然就是北方的匈奴了。不料,秦始皇死後,其子胡亥奪得帝位。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秦二世而亡,人們這才知道「滅秦者胡也」中所說的「胡」,並非指胡人,而是秦二世胡亥!

當初江如此刁難胡,並多次慾謀害胡,以剝奪其執政。因而很多人都預言,胡繼位名正言順後也會還以顏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因此「亡江者胡也!」一晃胡已進入執政晚期。習的接班地位對「胡亡江」有何影響?應該說,這種可能性更大了。

首先,習入軍委後,中共18大的人事爭奪將更加激烈,但有利於胡。由於年齡關係,18大常委除習近平、李克強外,現7人常委全部下課。李克強是胡的人。而胡對習擢拔有恩,習對胡心照不宣。胡派已有兩人在線,江派還未有人入線。當時胡拿掉上海江派陳良宇後,把習近平從浙江填到上海這個空檔裡去當書記,然後再將習跳級擢拔進常委,這樣一方面實際上造成習跟江的對立,另一方面將習的陞遷利益與胡打擊江的利益聯繫在一起。今年三月「兩會」後,胡曾帶著習走訪四總部、各軍兵種、中央軍委隸屬軍事院校、各大軍區,透露了習近平將入軍委的意思。而習也投李報桃,在中央黨校提出「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為胡的「權為民所用」增加一個前提,表示「習胡共識」。

其次,胡能夠利用現職優勢使習聽命於胡,而江缺乏這種能力。習只有對胡俯首聽耳,才能保證兩年後接班(包括胡的軍委主席)。因此在重大決議上,胡能得到習這一票。

再其次,江企圖離間胡與習的關係,但失敗了。對此習應該心知肚明。江在十七大前已知習近平、李克強內定進政治局常委會,就放消息說習是他推進去的。然後又放風說,習李這倆人都進不去。等在九位新常委亮相後,江派又說江推薦的習排名在李前面,胡錦濤失敗了等。習低調回應說:「我知道是誰提拔我的,不是外界媒體所傳的……」下面的話習就難出口了。這次江派故計重演,讓海外有中共背景的媒體放出消息說,習近平這一次仍不入軍委;今後權力交接,不再「先軍後政」,而是「政軍同步」,胡錦濤在卸任之前邁出這一步,在軍權上既不提前過渡,也不搞「扶上馬再送一程」的「老人干政」等。但事實是:習入了軍委。

最後,江擔心最後被清算,很可能會孤注一擲,結果反而導致覆滅。中共正面臨全面解體的危機,無論誰也不能阻止這一趨勢。江時刻擔憂迫害法輪功的血債、賣國罪行、偽造身世醜聞和家族貪腐黑幕等被揭出來清算,可能會失去理智,瘋狂反撲。

既然胡、習提到「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首先要做到的就應該是停止對民眾的迫害,清算和審判中共對民眾犯下的嚴重罪行。而胡可能已經在借海外「訴江案」打擊江,這就意味著必須對法輪功做出正面結論的根本問題。胡、習邁出這一步,對自己和中國前途都有重大意義,但所剩時間有限。

──原載《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