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中國學術界腐敗嚴重 論文抄襲頻繁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9月24日訊】最近,一篇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文章指出,《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接到的投稿有31%涉及抄襲。這在中國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文章作者張月紅甚至被指責自暴家醜,別有用心。可是,有中國訪美學者指出,中國學術界充斥著種種亂象,論文剽竊抄襲只是腐敗的冰山一角。

張月紅是《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編輯部主任,她發表在誌的文章中指出,從2008年10月起,《浙江大學學報》接到的投稿當中31%涉及抄襲。

一個多星期後,這篇文章把她推到輿論的浪尖。有人認爲她自暴家醜是別有用心,還有人表示不滿和擔心受牽連。張月紅向新唐人表示,她之所以把現況暴露出來,是因為中國科研人員存在抄襲的學術不端行爲,已經遭到全球科學界的非議。她表示,31%這個數據是2年來對2233份投稿,用一個叫「CrossCheck」的軟件認真檢查的結果。這個結果深深刺痛了她。

張月紅:“我們自己去懷疑一個作者是不客觀的,有這工具後我們就一下子方便了百分之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我們要做自己的分析,不是武斷的根據這個檢測而是確定他確實存在抄襲或者是不合理的引用。”

張月紅表示,她沒有想到文章在《自然》雜誌發表後,會引來這麼多的議論和指責。

在中國博士畢業,現在是美國國家實驗室訪問學者的孫博士對記者表示,在中國,發表論文是學術界生存的主要手段。

孫博士:“國內的情況它是完全量化了的,你要想評教授,就得在多少雜誌上發多少文章,它已經量化得很死很死了,它背後還帶有更多的利益發文章已經成了生存的一種手段,很功利化了,慢慢、慢慢這樣一些科研工作者就會用很不端的手段來做一些成果。”

孫博士表示,在國內“學術”同時也淪為個人換取榮譽、謀取官位和金錢的一種途徑,剽竊抄襲這種壞現象根本是小事一樁,而國內一些出版社讓這些論文的抄襲變得名正言順。

孫博士:“國內很多雜誌只是為了辦雜誌而辦雜誌,質量很低,也沒有人去管,特別是一些校系的雜誌,很多時候就是為了讓很多的教授有發表的地方。”

孫博士透露,遠比抄襲論文更為嚴重的,是科研機制裡資源分配的不公。

孫博士:中國科研界有一些專家組,都是在學術界有權威的一些院士組成的,這些人有很多自己的學生,課題組,每年大的科研經費下來,往往是他們其實就已經決定好了誰誰誰拿多少,這種科研經費的分配不公現象及背後延伸的腐敗現象就是暗箱操作,行賄受賄的這樣一些行為,其實遠比學術腐敗要嚴重的。

張月紅表示,文章發表後,美國科學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約翰-薩配給她發來郵件,呼籲中國關注學術腐敗問題,並表示,剽竊和所謂的“捷徑”,可能會延遲中國科學走向成功的時間。

據報導,目前“中國製造”的論文約佔全球研究出版物論文發表總量的8%,全球排名第二,但是中國科技論文的單篇引用率僅排名全球第42,78%的論文為零引用。在中共以論文發表數量為評價標準的體制下,不難理解為甚麼“中國製造”的論文量高質低,也不難理解揭露論文剽竊抄襲的文章會引起學術界的軒然大波。

新唐人記者梁欣、寧修、王明宇採訪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