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七夕的“前世今生”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8月20日訊】七夕,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相關記載。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像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牽牛星和織女星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而織女也愛上了這個老實又忠厚的牛郎,並且決定嫁給他,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帶著自己的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秦觀在《鵲橋仙》中寫到:“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可以說將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描繪的淋漓盡致了。

傳說,演繹這段故事還有一段前因。

九天瑤女與星君的傳說

織女在天上本是九天瑤女,而牛郎則是一方星君,他們觀察滾滾紅塵的世間,覺得人們已經偏離了夫妻之間的倫常,除開利益與肉體的慾望,根本就不珍惜生命在世間那至為寶貴的恩情。可是天庭早就給人規定了嚴格的標準,倘若人一再的敗壞下去,那人就沒有了繼續存在的理由。然而當時,諸神震怒之至,都說應該降下滅頂之災。

九天瑤女和星君不忍心看到看到人們的可怕結局,於是決定下凡演繹一場歸正人倫的夫妻之恩,天上諸神也為他們的悲憫之心所感動,其中太上老君讓出他座下的青牛,讓青牛助星君一臂之力。牛郎來在世間,選的是一戶窮困異常的人家。等到父母死了,哥嫂只分給他一頭老牛。他雖受夠了貧困與虐待之苦,然其天性善良、真誠,且柔韌,所以不怨不恨,不記不報,只與老牛相依為命,後來,九天瑤女便轉生為織女和牛郎演繹了一段佳話。

恩和義的內涵

牛郎的所為,是想告訴人們,什麼是孝,什麼是悌,什麼是處家立身的最重要、最純正的道理。而織女的所為,是說神所看重人間的,不是金錢、權利與高樓大廈,而是人品;人品純粹而真摯,直接可以感動天庭。

從他們演繹的情節中我們看到了什麼才是恩重無比、忠貞不渝的愛情;當一個女子已經託付了終生,男子同樣負有從一而終的責任;當夫妻之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磨難,他們也能以精誠之心破除一切障礙。

七夕的鵲橋相會,直到今天仍留下了強烈的餘音,人們以種種方式紀念著這個中國的情人節,希望陷入甜蜜愛情的人們,也能感受到這段淒美的傳說中恩與義的內涵,並希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選自:大紀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