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8月4日訊】熱點互動(1304)《唐山大地震》沒有揭示的悲情
人禍的毀滅性 比地震本身強大
主持人:觀眾朋友,關注全球熱點與您真誠互動,感謝您收看這一期的《熱點互動》節目。近日由馮小剛指導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在大陸熱播。劇中母女32年愛與恨的情感交織,引發了無數人的垂淚,然而也有人指出,似乎電影應該叫做《唐山一家人》更為恰切。
因為地震中真實的災情和地震所引發的人禍中,帶來巨大人員的逝去,遠比電影中所報導的悲涼更令人垂淚。影片中究竟是藝術還是真實?是天災還是人禍?是對生命的珍視還是對生命的漠視?
由於電影《唐山大地震》所引發的思考,今天我們請來了本台的資深評論員陳志飛教授,就相關話題為大家做點評分析。陳志飛教授,我們今天來談一談《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所引發的思考,它的題目就是23秒地震所引發的32年這樣的故事。我想您可能經過當年大地震的場面,您對當時有什麼樣的記憶?
陳志飛:當時我是快上小學三年級了,所以我對唐山大地震勾勒起的回憶,更多的是那個時代的反思。因為當時中國各個方面都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國民經濟不是說處於崩潰的邊緣,是已經崩潰了,而所謂黨內政治鬥爭是愈演愈烈。毛澤東在的最後3個月發生了唐山大地震,之前周恩來在1月份死去,朱德5月份也離開了,所以所謂的黨內「走資派」和親毛的「文革派」的鬥爭已經到最後白熱化的程度。
在這個時候老天爺對著中共的心臟-北京附近來了這麼一刀,當時的統治集團如何應對?它對中國人的心理各方面的創傷和衝擊是如何巨大?大家都可以去想。因為在這之前,全國人民都沉浸在所謂大寨梯田,搞各種建設,對什麼紅旗渠的這種壯觀、寶成鐵路的人造奇蹟當中。來了這麼一下老天爺的懲罰,首先讓人想到的是這個制度和脆弱,人性的脆弱和自然界的無情。
那麼首先再想到的是說,所謂黨的這個體制,並沒有對人帶來很大的幫助。因為最後生命失去了,唐山在地球上被抹去了,整天高吹「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共體制,究竟能做什麼?使人們在心目中放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雖然我當時年齡很小,但這些事情也是引起了很多的遐想,對後來,尤其對中國社會那一段時間的反思,其實是有很大的啟蒙作用。
主持人:當災難發生的時候,我想莫大的悲痛不外乎是失去親人,當時電影裡著墨不多,但是也有個別的場面描述了當時這場地震的場景。以您當時的記憶,當時唐山地震當時救援的場景是怎麼樣?
陳志飛:其實唐山大地震你真要對它有個清晰的認識的話,你不如去看在它發生之後10年之內的中國大陸的各種包括文學也好,還有別的藝術作品也好,它們都真實的反應出其中的慘況。我印象最深的是80年代初的時候我上大學,回家的路上熬夜看了一本報告文學《唐山大地震》,它其中描寫的慘烈程度,我想遠遠超過這部電影。
它首先講的是說,這個地震你說它是自然災害也行,但更多是人禍,因為剛才講到了它黨內的鬥爭很激烈,沒有人想在這個時候揹上唐山地震這麼一個包袱,影響自己的形象。中國在外界當時是一個所謂第三世界國家共產主義的領袖,它對外是以外強中乾的這種面目出現。所以它對外遲遲不報這個新聞,而且對內很多的人,它體制內的人想把這場災情弱化、淡化。
其實很多的報導,像剛才我們談到的青龍縣,就是這一個縣根本沒有受到損失。當時中共體制內有一些對抗地震的經驗,但是他們害怕影響到京師,離北京太近,造成政治上的不方便,所以就人為控制災情的發布,所以造成實際上本來是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人員傷亡的發生。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在外界知道這慘重的地震,甚至有人說7.8級或8.3級,在這種很高震級的影響情況下,國際組織從聯合國的祕書長瓦爾德.海姆(Kurt Josef Waldheim)直到各個發達國家,都發出了緊急呼籲,要求給予人道支援。但是中共在我剛才描述的這種情況下,硬撐著所謂第三世界領袖這個強國的面目不放,拒絕這種援助。
因為你想,前幾年發生汶川地震,因為發生在山區,而且各種條件自然資源各方面都很落後。但是唐山是中國前20名的大城市,在沿海發達地區,如果它接受外援的話,唐山離天津大沽港只有幾十公里,外援從手足的台灣也好,從南韓,從北韓或甚至從美國這些國家來的話,源源不斷,就是說人員傷亡可以降到最低,重型機械如果開進來的話是很容易的。
可是第三點,由於中共體制內的爭鬥不休,誰都不願揹這個黑鍋,重型機械在10天之後才到達,之前只有零星的解放軍士兵,做一些無助、亳無意義的,用手扒的這種援助。
所以說,我剛才提到那本書,最讓我傷感的,多少年之後,25年過去了,我都記得它書中描寫著這麼一幕:有一對新人馬上就要踏上火車去做所謂的蜜月旅行,當時在中國很普遍了,其中女方被壓到房子底下,男方跑過去救她亳無辦法,只能跟她促膝相談兩天,直到女方悲慘死去。然後男方就把女方從廢棄堆中拿出來的火車票留作紀念,一輩子當作紀念。當時我看了久久不能入睡。
主持人:在地震中沒有被砸死,但是因為沒有得到救援,就逝去了。
陳志飛:對,確實是這樣。而且好像很多災民幾天只能吃從飛機上空投下來的糖蒜,就是出口產品。他們因為救援的計劃沒有任何的組織性,而當時中國的糧食是配給的,你們可能不知道,我們當時都知道,所以再拿出多餘的糧食去救唐山,可能也沒有這個實力。那為什麼不敞開國門讓外界的救援物資進來呢?所以這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禍。
這也就是我對這部影片有質疑的地方,就是你用一個普世的人性來掩蓋了這場人禍,使人以後再想起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想的更多的是這種親情倫理,而潸然淚下的這種溫情柔腸。
可是你冠上「唐山大地震」的這個名字,實際上是掩蓋了真實,強姦了人們的真實記憶。再過20年,再過30年,像我這樣的人越來越少,還有多少人想到唐山大地震,是想到當時中共,當時中國那種搖搖欲墜的情況,想到它對國民、對人性的蔑視,對生命的蔑視,而不接受外援呢?可能就是記憶被淡化了,這是最可怕的地方。
主持人:剛才您提到名字的問題,我就看到有人提出來,它名字其實應該叫《唐山一家人》似乎更為合適,因為真正地震這個場景沒有多長的時間,實際上主要記述了地震之後32年的母女,還有這一家情感的糾葛。
陳志飛:實際冠上這個名把「唐山大地震」的名字給掠奪過去了,所以有的網友看到說:我最大的遺憾,對電影生氣不解的地方是,以後不可能有一個真實的唐山大地震了,因為它把名字搶過去了。不但我有這種感覺,我知道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因為故事情節不需要唐山大地震,它可以是個火災,可以是個水災,你用唐山大地震來做鋪墊,而且你又自己冠名「唐山大地震」,跟人們的想法相差甚遠。
不單是我,我估計電影裡的主演陳道明也不甘心,因為陳道明是中國現在片酬最高的男演員,他在別的採訪中提到,他基本上是不接片子的,挑的很嚴,拍兩部要歇一年。但是馮小剛給他偶而提起這部電影,他就欣然接受了,為什麼呢?因為當時地震的時候陳道明為了躲避下鄉,他自己說的,在天津做年輕演員,他經歷了整個地震的場景,天津離唐山很近,也是受到很多的波及。
他在談話中談到,天津的一些女演員當時很狼狽的跑到樓底下躲避,他看到這個場景,還看到年輕的男同事冒著生命危險的去取衣服,而且護送他們到避難所,一路上看到斷壁殘垣,看到有解放軍的士兵在無助的做這些援助,他的人性受到很大的撞擊。
所以多少年之後,當他拒絕一切片子,基本上很難再請他主演的時候,看到這麼一個機會他欣然的接受,可是他再想一想,這個電影跟他的初衷有多大的關係,可能他就會想到自己其實是上當受騙了。
主持人:可能有些觀眾有這樣的看法,我也看過這個電影的本身,就是說整個其實是沒有過多的當時歷史的背景,有些片段沒有過多的歷史背景,只是以一個家庭的故事,揭露他們之間的錯綜感情的糾葛,所以有人稱這個影片是一個重磅炸彈,是催淚彈,使無數人流下了眼淚。那麼從這一點來說的話,您覺得這是不是中國電影的一個「進步」?它有沒有更多的政治因素在裡面?
陳志飛:給人表面的感覺是這樣,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背後的動機,背後的這種考量,實際上是更令人莫測,而且是會使人性被摧毀和抹煞。為什麼呢?這麼一個完全人為的災難,被所謂的「人性」所掩蓋。這種普世的人性被當局所利用,因為這是大片,當局肯定是喜歡這種片子,讓大家都看,那它用這種很巧妙的人性掩蓋了自己的過失,掩蓋了「人為」的這種悲劇。
但是你再放眼看來,這種人性的普世價值、人性倫理是不是被現在中國普遍所接受呢?我們所看到的是恰恰相反。
比如說,前一段時間民運領袖吾爾開希在日本大使外面紮駐多日,想取得回國的一張機票,當局不給他;還有法輪功學員的這些子女在國內受到非人的待遇,但有誰去關心他們呢?這種普遍價值實際上在中國是被衊視的,只為當局用來當遮羞布,來掩蓋它在歷史上的污點。
那麼我們又看到現在中國的這些藝術作品,藝術性越來越高,樂曲婉轉催人淚下,可是給人帶來的只是一種精神上的衝動,或者是對過去的一種懷舊,並掩蓋歷史上的罪惡或對人性的摧殘,《唐山大地震》亦是如此。
之前,我跟你談到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什麼《激情燃燒的歲月》,它讓那一代完全被摧毀那年代的人,就我們的父輩感受到過去的那種下鄉、參軍,又虛無飄渺的激動當中,雖然他們一生被摧毀了,但是最後在看《激情燃燒的歲月》他們還是會流淚,就是這種片子它的危害性所在。所以我說它們是「毒草」。
主持人:好的,看來在我們許多觀眾流淚的同時,由這個片子所引發的更深層的思考和您所揭露的一些問題,我想我們應該仔細的去思考一下。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我想今天《唐山大地震》所引發的思考和您所揭示的問題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非常感謝您今天加入我們的節目。各位觀眾,也感謝您收看這一期的《熱點互動》節目,我們下期節目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