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通往公民社會》中國怎麼走?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8月4日訊】中國民間越來越有公民社會意識,從週日,數千名廣州市民不理當局打壓,自發上街參加“撐粵語”集會看來,通向公民社會已經成為中國民間共識 。波蘭共產時代的異議人士《通往公民社會》一書作者亞當•米奇尼克(Adam Michnik)上個月初訪問中國,他強調,我們的策略應該是聯合。

曾因推動波蘭民主化坐牢六年的亞當•米奇尼克,7月初到訪中國。他在北京與中國知識份子座談,米奇尼克提到,“關鍵的是,經濟發展如果沒有同時進行民主,經濟能走多遠?”

參與座談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退休研究員徐友漁會後,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說:「雖然我們從小就從革命意識形態中長大,但經過多年思考和社會大動盪,把暴力革命已經完全排除了,米奇力克他們整個社會轉型比中國走在前面,而且他就是特別強調非暴力的。」

學者「一平」在他撰稿的「米奇尼克與中國的民主道路」中表示,民權是民主制度的基礎,有充分的民權,才可能保障憲政,爭民權即是爭民主。

他提出,家庭教會的公開化、合法化,實質所爭的是宗教自由、聚會自由﹔工潮爭的是罷工權、建立獨立工會﹔網民維權是爭言論自由﹔律師維權爭的是司法獨立﹔NGO的合法化爭的是結社自由﹔“散步”“乘涼”爭的是遊行權﹔拆遷、失地維權爭的是保障私有財產,制約官權﹔獨立選舉、組黨爭的是公民的政治權。

文章還表示,實際維權運動就是“中國特色”的民主運動。一方面這是由於中國(共)極權統治更專制、更嚴酷,一方面也是由於中國缺少民主傳統,民眾缺少公共意識,但是中國民眾找到了自己通向民主的道路,這就是維權運動,可以說維權運動是深入的自下而上的民主運動,它立於民眾自身利益,具體的爭民權,通過與當局的博弈,制約官權,確立公義,建立規則,這就是公民社會的出現。

徐友漁:「我最大的啟發是,一方不能絕對壓倒一方的時候,這種情況才能提和解,如果現在統治者自認為可以使用暴力絕對壓制對方的話、根本沒把對方當一回事的話,我覺得現在談和解是根本不行。談和解是要讓掌權者對你有一定程度的尊重、有一定能力讓他們認真傾聽你的聲音,如果這些東西沒有的話,現在談和解純粹是一廂情願的。」

米奇尼克一度出任波蘭國會議員,但他很快的辭掉職務。自1992年起,他主編波蘭發行量最大的一份報紙《選舉日報》( Gazeta Wyborcza)至今。

新唐人記者周平、郭敬綜合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