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7月13日訊】《時代》周刊和《新聞周刊》是美國老牌、並具全球影響力的新聞雜志,前者創刊於1923年,後者也有77年歷史。但最近兩大周刊都面臨訂戶下跌、廣告緊縮的困境,尤其《新聞周刊》,經連年虧損後,已決定拍賣。
這家總部設在紐約的周刊,曾是一個媒體帝國,在2003年時,全球發行量還超過400萬份,除英文版外,還出版日、韓、俄、阿拉伯、西班牙等11種語言版本;在全球設有22個記者站,分布在北京、莫斯科、巴黎、法蘭克福、倫敦、華沙、耶路撒冷、東京、香港等地。
可是過去七年,這本周刊帝國走向崩潰:訂戶暴跌,廣告縮水,連年虧損。去年發行量已跌到260萬份,今年初則降至150萬份。僅去年就虧損了近三千萬美元。
《新聞周刊》隸屬於《華盛頓郵報》,該報所以要拍賣這本頂梁柱的周刊,因為它們自身難保。《華盛頓郵報》也是連年虧損,艱難維持,拍賣旗下周刊是為了棄馬保帥。
美國媒體和美國政壇一樣,主要分成左、右兩大派,《華盛頓郵報》是排在《紐約時報》之後的全美第二大左翼報紙。但它的發行量,跟其他左翼報紙一樣,近年也是江河日下,跌跌不休,從高潮期的近百萬份,現已跌到不足58萬份,按發行量,已經排在了梅鐸(默多克)新聞集團擁有的《紐約郵報》之下(全美發行量第六;第一是《今日美國報》,第二是《華爾街日報》,第三是《紐約時報》,第四是《洛杉磯時報》)。
去年頭三個季度,《華盛頓郵報》就虧損了一點七億美元。為了幸存,該報全面收縮,裁員40%,並關閉了芝加哥、洛杉磯、紐約等所有記者站,拍賣旗下的周刊,大有壯士斷臂、以求生存的悲壯和無奈。
政治周刊注定要死亡
《新聞周刊》所以陷入困境,首先跟美國的經濟大環境有關。次貸等經濟危機,導致汽車、房屋、銀行貸款等主要廣告業嚴重縮水,報刊廣告來源受到致命衝擊。據美國知名民調機構“皮尤中心”(Pew)的最新傳媒產業報告,去年美國報業(包括網絡版)的廣告收入就下降了26%;僅去年前六個月,就有一百多家報紙被迫關門,被裁員的編輯記者超過一萬人。
再就是網絡新聞的衝擊。有線電視,電腦,手機,iPad等現代科技媒介產品,導致人們不再依賴報紙、雜志來獲得新聞。新科技媒體等,把讀者從平面媒體下解放了出來,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和速度,都空前快速和廣泛。面對各種掌上閱讀器,一觸碰屏幕,就可讀到24小時滾動的全天候式新聞,再讓人們等待七天看一本新聞周刊,實在漫長。更不要說Facebook、Twitter,以及各種微型博客網站等,更是多得如同汪洋大海,政治周刊,只能是被淹沒的命運。而月刊,就可做深度報道,不必追逐時事新聞,還可維持一陣子。日報由於每天報道,還不顯得是“舊聞”(但讓人們等24小時,也已顯得很長)。所以在這個網絡和掌上閱讀器興起的時代,首當其衝被淹沒的就是政治周刊。《新聞周刊》要拍賣,已是命中注定。連全美最大的《時代》周刊,也是艱難維持,不久前也裁員600人,全面收縮。
“跪地給奧巴馬擦鞋的”
除了上面這兩大環境因素外,還有《新聞周刊》自身的原因。因為同樣是在這種經濟蕭條、網絡媒體興起的環境下,也有其他美國報刊,發行量還在上升。而且一個明顯的對比是,同屬於梅鐸集團的右翼《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還有福克斯有線電視等,發行量和收視率,都在節節上升。而全美發行量頭十名的日報中,除了上述的兩家右翼報紙外,其他八家左翼報紙,全部都發行量下跌。
《新聞周刊》是個典型,因為這是美國最左傾的政治周刊,有時為了意識形態,竟然不顧新聞真實。例如,《新聞周刊》的立場是反伊拉克戰爭的,在2005年時,該周刊報道說,美軍為迫使在伊戰中抓獲的恐怖分子嫌犯招供,將《可蘭經》衝入馬桶(以刺激他們)。結果該報道在全球引反了反美浪潮,阿富汗、巴基斯坦等穆斯林國家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美軍褻瀆《可蘭經》,導致多人死亡。在輿論嘩然下,《新聞周刊》卻拿不出任何證據,最後刊登聲明說,“此文可能不屬實”,並收回原文。但這種不實新聞對美國的傷害,對新聞真實性的傷害,包括對這本周刊信譽的傷害,都是“無法收回”的。
由於連年虧損,去年這本周刊全面改版,重點不再是即時新聞,而是偏重評論、分析和名家專欄,並把定價調高了一倍,走“菁英路線”。同時,調子更加左傾、意識形態化,公開偏向民主黨和自由派,被稱為是“奧巴馬的啦啦隊”。結果,導致其讀者群更大量流失(半年內讀者驟減110萬)。該刊網上有讀者留言說,“奧巴馬經濟搞不好,跪地給奧巴馬擦鞋的《新聞周刊》當然也好不了。”還有讀者說,“《新聞周刊》的失敗證明,奧巴馬現在在美國根本沒多少粉絲。左傾失人心,教訓吶!”
中共“不是合格的買家”
《新聞周刊》雖然拍賣,但買家並不多,因為誰都知道,在今天的網絡新聞時代,政治周刊這種形式,基本已是窮途末路,很難有商業價值。但近年財大氣粗、並向來重視政治宣傳的中國,卻覬覦這本周刊。中國當前最有影響力、規模最大的官方報業集團之一的“南方報業集團”,聯手成都博瑞(A股上市公司)以及其他實業基金,組成“大財團”來美國投標。中國官方媒體報道說,他們出手大方,不計價格,一心要把《新聞周刊》拿下來。但美方卻不管多麼有誘惑力的報價,就是不賣給中國的“大財團”。
《華盛頓郵報》發行人格雷漢姆表示,“我們的目標是盡快出售給一個合格的買家。”中國的官方媒體集團,在格雷漢姆看來,不是“合格的買家”,因為不管《新聞周刊》曾多麼左傾,他們畢竟不願這本歷史悠久、名氣在外的雜志,落到共產黨手裡。因為中國的媒體不管組成什麼名堂的“集團”,本質上仍是政府的宣傳喉舌,仍是共產黨在領導,根本沒有獨立性,更談不上真實客觀。《新聞周刊》落到共產黨的宣傳員手裡,就會被“編輯”得面目皆非,變成《宣傳周刊》。不僅格雷漢姆本人和《新聞周刊》的編采人員,連美國的老百姓恐怕也難以接受這種結局。甚至中國的官方學者也承認,“按中國模式運作《新聞周刊》,下場會很慘,中國人將出盡洋相,成為千古笑柄。”
《新聞周刊》最後會落到誰的手裡,還是問號。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本周刊的衰落,標志著一個新聞時代的結束。
(原載《看》雜志2010年7月)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