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七)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6月6日訊】北宋•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

當時,圖畫院畫史張擇端向徽宗獻上畫作。全畫以水墨加上淡色。畫中分成三大主題,共八百一十四人、十三輛車、廿九艘大小貨船、八頂轎、八十三頭牲畜、上百座的店鋪,一百五十萬人 口的城市,凝縮在五尺長卷中,展現盛世風光。

畫家張擇端通過對汴京城內建築、商貿、交通、運輸幾個方面的描繪,再現了北宋都城的繁華和發達。其中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宜,疏密、繁簡、動靜、 聚散等畫面處理得恰到好處,充分錶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藝術修養和表現能力。觀此圖給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感受,栩栩如生之狀, 令人嘆為觀止!

畫中有疏林薄霧掩映著村舍,腳夫領著馱炭的毛驢往城中 方向去,呈現一派京郊春野風光。沿著官道到了入城處,人物逐漸增多,圖畫中段,繁囂的 汴河碼頭、過橋的戲劇性場面,唯妙唯肖的人物情狀,成為全畫最具張力的一部分。接著,畫面進入熱鬧市區,高大的城樓旁,茶坊、酒肆、 公廨櫛比鱗次。隨著畫卷緩緩舒展,飽覽京城風華,在這裡,庶民文化與貴族式的院體畫風交融為一,印證北宋文明的高度發展。

作者生平

相較於畫作的傳奇,人們對作畫人張擇端的生平所知有限。宋代的史籍之中,竟沒有一個字的記載,如今唯一能找到與他相關的文獻,只有金朝官員張著於《清明上河圖》捲軸圖後不到百字的敘述。透過這段文字,我們知道張擇端是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曾遊學京師,尤其擅長界畫(以界尺為工具,描繪建築的畫),對舟車、市橋、郭徑的描繪,更是拿手。

隨著北宋的覆亡,開啟了《清明上河圖》的流離命運,此後數百年間,《清明上河圖》輾轉於王公、官宦、文人之手。如今《清明上河圖》的真跡藏於北京故宮,台北故宮也藏有傳世仿作中最好的清院本。

汴河已經枯竭,往昔的東京繁華早已被黃河沖積的土壤掩蓋,感謝張擇端,讓我們得以隨著畫中的小船,漫溯歷史長河,遙想開封的京華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