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中共用ECFA吞併臺灣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4月11日訊】 馬英九政府要跟中共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引發強烈反對。從全球化和自由經濟角度,臺灣當然應該儘量擴大跟外部區域的經濟連結,提升全球競爭力。但是,這種連結應該是有條件的。 用自由經濟、政治穩定、對等、互利這四項標準衡量,對岸中國哪一條也不合格。

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

首先,中國不是真正的自由經濟,雖然官方說國營比重已降到五成以下,但 實際上大企業基本都控制在政府手裏。去年中國公佈的五百強企業,國有企業占三分之二以上,更不要說中國四大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 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全部都是國營的。據中國官方最近的報告,到去年爲止,“中國的非公有經濟得到的全國銀行貸款還不到百分之二 十”。這本身就說明中國根本不是私有制爲主的市場經濟。而中國所謂的民營企業,也跟臺灣和西方國家不同,也不是真正的私 有;很多所謂民營企業,仍挂靠在政府有關機構或部門下面,公司的“董事長”並不真正擁有公司産權。所以中國時常發生産權官司,這些“董 事長”被政府一紙命令就可免職。這也是中國雖有很多“私營企業”,但中國卻沒有什麽“名牌”産品打向世界的原因之一。

這種混合經濟,爲貪污腐敗、巧取豪奪,提供了巨大空間。中國官員以權謀私, 比比皆是。因而西方學者把中國經濟稱爲“盜竊經濟”,即權力者乘機瓜分國庫。這種混合經濟潛藏嚴重的危機。經濟學的常識是,不 可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中國這種“不確定性”經濟一旦爆發危機,將會嚴重連累臺灣。

中國政治的不穩定性

二是中國仍是一黨專制。這種政治體制,當然存在不穩定性。全球二百個國家, 只有中國把國策定爲“穩定壓倒一切”;從這種強調本身,也說明中國社會的潛在騷亂和動蕩性。而由於權力轉移沒有民主程序而言,中 共高層一直存在激烈的權力鬥爭。當年美國有一千五百名蘇聯問題專家,但沒有一個人預測到,有七十年歷史的蘇共帝國,在三天內土崩瓦 解。今天也沒有誰可以預測中國政治局勢的變化前景;因爲黑箱作業的共產黨政治,是無法預測的。臺灣跟這樣的專制政治下的經 濟體連結,明顯帶有危險性。

兩岸的不對等性

三是兩岸無法對等。ECFA這種經濟協定,原是北京中央政府跟香港特別行政區簽署的,現在用同樣形式和類似名稱跟臺灣簽這種協定,等於把臺灣地位“香港化”。主權國家之間簽署的經濟協 議,叫做FTA(自由貿易協定)。而對岸中國拒絕跟臺灣簽這種國與國的協定。所以即使不談內容,只是簽ECFA這種形式,就是矮化了臺灣,兩岸根本沒有對等。

另一個明顯事實是,中國人口是臺灣的五十倍,土地是臺灣的近三百倍。在這種 懸殊的情況下,中共當局又謀求用經濟統戰臺灣,臺灣的企業難以抗衡。不要說臺灣,即使對美國這樣的大國,對穀歌(google)這樣世界聞名的大公司,中共也對它爲所欲爲,居然逼迫它過濾網路資訊等;穀歌不順從,就被逼離開。鼎 鼎大名的美國穀歌都無法頂住中共當局的蠻橫,臺灣的任何公司,就更無法抗衡。所以一旦兩岸簽署了ECFA,可 能會出現北京政權對臺灣企業更處於欲取欲求的居高臨下優勢。

沒有互利,只有併吞

四是兩岸無法互利。中國總理溫家寶最近承諾“讓利”給臺灣;在短期內,可能 如此,因中共希望用這種誘餌促使臺灣快簽協定。但中國官方學者早就說過,要給臺灣一些甜頭,讓他們吃出糖尿病,然後就會永遠離不開中 國,中國就是胰島素。

兩岸簽署ECFA後,中國的企業、産品等會大量湧入臺灣,將嚴重影響臺灣本地的農業,工業,甚至擴展到基礎建設等等。中國的大型國營企業來臺灣競爭,它有國家爲後盾(本身就是國營),臺灣任何 的私營公司,無論資産還是規模等,都無法與之競爭。如果中國官方的大企業拿到臺灣的高鐵、航空、通訊,基礎建設,進而金融、石油等 等,那就等於扼住了臺灣的經濟命脈。那個時候,北京以此要挾、威逼臺灣接受一國兩制,臺灣可選擇的餘地就會相當有限。中共就可達到不 戰而勝、以經促統、吞併臺灣的戰略企圖。

ECFA是政治議題

中共的這種戰略企圖,任何關注台海局勢的人,都可以看到。中共部署了千枚導 彈瞄準臺灣,並用“反分裂法”把臺灣納入共産中國的一部分。全世界二百個國家,沒有其他任何國家用千枚導彈瞄準另一個國家。一個這樣用武力威脅臺灣的紅色中國,怎麽可能跟臺灣有對等?怎麽可能真心想幫助臺灣經濟發展?其背後的全部目的,是用經濟連結,進而達 到政治統合。

所以北京把ECFA當作政治,中共官員曾明說,ECFA是 以“一個中國”原則來處理的。馬政府推行ECFA,也是把它視爲政治牌,通過跟中國經濟連結,阻止臺灣成爲正常的獨立國家。而綠營 也正因爲看清了這一點,所以強烈反對。從這三方的理解和互動來看,ECFA已不是經濟議題,而是政治問題,涉及到臺灣的國家存亡。

在這種情況下,如馬政府不顧民意,拒絕就此公投,強行跟中共簽ECFA,將會造成臺灣社會進一步藍綠對立、朝野對立,或局勢動蕩,這對臺灣的自由經濟發展和民主政治,都將是災難。

(原載《自由時報》2010年4月11日 “星期專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