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經委會:博智南山 七年不得轉移股權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3月14日訊】新聞週刊208期

喧騰多時的南山人壽股權交易案,台灣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三月11日作成決議,要求經濟部投審會應嚴格審查南山人壽股權交易案,同時將「適格性」與「7年內不會轉讓持股」等7項條件納入審查要件。對於博智中策是否有中資,經濟部表示目前書面資料看不出來有中資,需等實質審查後才知道。

南山人壽的新買主「博智南山」究竟是不是中資企業?南山人壽及員工未來何去何從?引起台灣朝野關切。

丁守中:「我們所關心的是,適不適格的問題」「這個公司(博智南山)從來都沒有在保險業務有關任何的業績,而且臨時組成的,基本上是屬於私募基金」「為甚麼可以來收購南山人壽 。」

經濟部長施顏祥:「因為目前它只是把書面資料送過來,我們還沒有辦法作實質的審查,要進入實質審查之後,才能對委員剛才所談的意見做深入的分析。」

經濟委員會最後通過決議,要求針對持股超過10%大股東的適格性,要求博智公司承諾7年內不得轉讓持股,查明有無代拍借股或者中資聯合外資炒作股市以及團隊經營能力,並要投審會要求博智中策具體承諾維護台灣四萬多名員工以及400萬名保戶權益。

博智公司認購可轉換公司債共有44人,其中4人有中共政協委員身份,是否屬於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所規定的大陸地區人士,投審會表示還要再詢問陸委會。

博智中策收購南山人壽股權交易案,是兩岸簽署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後,第一個外資收購台灣金融業的案例。對於是否有中資背景,雖然經濟部表示目前看不出來有中資,但是立委潘孟安認為,資金無國界,中資很容易透過香港,轉手就進入台灣。

立委潘孟安:「中國對外投資裡面,大概香港佔第一位,高達七百億美金,也佔了它對外投資的百分之七十,這百分之七十里面,大部分都是轉投資在開曼群島 或是維京群島, 都是一些空殼公司,中國就是透過這樣一些空殼公司註冊之後,由一些所謂化成的外資進來台灣,變成外資入主台灣,不是中資,所以這個借殼上市,我們擔心類似南山,用這樣借殼上市之後 然後掏空, 金蟬脫竅(殼)。」

去年十一月中旬「博智南山」向經濟部投審會送件,因股東結構不完整遭到退件後,「博智南山」就和中信金簽訂備忘錄,出售南山人壽30%股權給中信金,來換取中信金9.95%的股權,雙方從競標對手變成合作夥伴。

臺大財務金融系暨研究所教授 黃達業認為,這是中策集團希望加速通過台灣主管機關審核的策略,也考驗台灣金融監理機制。

臺大教授黃達業:「時機上如果這次沒有成功的轉移給國內金控的話, 將來南山人壽要重新標購的機率幾乎等於零。」

黃達業也提出可能發生的隱憂。

臺大財務金融系暨研究所教授 黃達業:「一旦金管會核准以後, 中策跟中信集團約定不算數 ,他們不守約, 到時候金管會已經核准 ,中策集團也已經實質取得南山人壽經營權, 至於他要怎樣經營, 是否能夠有能力正常經營, 能夠確保股東利益, 確保客戶的利益, 而不會進行掏空, 這部分是未來的隱憂。」

政大教授林建智強調,壽險業是財務槓桿很高的行業,需要長期經營的承諾。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林建智:「如果經營者沒有一個長期經營的承諾, 要在這個行業上面認真經營的話, 那可能倒楣的就是這些投保大眾。我們看到的博智跟中策,他們以前的背景都比較像是私募基金的色彩,很難讓人家不去聯想到他會不會是要來像獵豹,或者禿鷹,這樣子把這個東西買完之後, 整理一下,趴,就賣出去 ,上市。」

就在南山案在立法院專案報告的同時,一百多名南山員工再度聚集在立法院群賢樓外抗議,他們高舉「決戰立法院 封殺博智案」「400萬保戶立法院來守護」等標語,要爭取南山四萬多名員工以400萬名保戶的權益。

南山人壽產業工會發言人郭金燦:「其實有中資沒有中資,不是我們員工,我們所能夠了解的,必須要透過政府用它的公權力去審核的。」

南山產業工會指出,南山目前仍有超過2萬名員工勞健保未依法核實投保,及4萬名員工勞退年資從未依法足額提撥,希望立法院要求投審會及金管會在南山人壽未依法善盡處理台灣勞工權益前,不得通過南山交易案。

今年二月勞委會已經認定南山人壽二千二百位包括內勤及部分保險業務員與公司「具有僱傭關係」,並限期南山人壽須提撥退休金。施顏祥承諾,在審查受讓案時,員工權益必將成為審查機制。

去年10月13日,有中資背景疑慮的博智金融與中策集團聯手標下南山人壽97.57%的股權,由於涉及四萬員工生計和四百萬保戶的權益,以及超過新臺幣一兆六千億的保戶資產,南山業務員不只一次走上街頭抗議、向立委陳情,希望金管會嚴格審查南山案。

在台灣金管會、投審會到立法院專案報告後,南山人壽股權交易案將進入實質審查,主管機關必須在兩個月內決定過關與否,另一方面,根據南山人壽母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與博智南山的合約,也必須在6月底前要取得主管機關核准,否則交易便宣告無效。

新唐人亞太電視 陳政祥 黃佩儀 林佩縝 台灣臺北採訪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