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2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俞明編譯報導)英國約克大學近日公佈的一項研究顯示,即使年僅六個月的嬰兒,也會知道我們在玩弄他們,他們因此還會而不高興。
《科學日報》近日報導,約克大學嬰兒研究人員對6個月至9個月大的嬰兒進行了一個玩具分享實驗。如果在實驗者無法掌控的情況下,實驗者無法分享玩具,在了解這個情況後,嬰兒會平靜地接受這個現實,但當實驗者明擺著根本就不願意分享時,嬰兒們就會移轉目光而變得情緒激動。
「嬰孩能明白,你是否正在進行戲弄或操縱行為,他們會讓你知道的。」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約克大學衛生學院嬰兒研究中心博士生馬許說。
馬許說:「這些結果令人振奮,因為它首次證明了利用嬰兒的社會行為,在6個月大時,嬰兒便能領會我們行動的目的。之前,僅有的證據是以視覺習慣(觀察嬰兒凝視模式漸向刺激)為基礎的,有傾向性的解釋的問題,而且即使那些結論是非常混雜的。」 其他研究已經總結出嬰兒要到9個月大才會發展出來這種能力。
「一個6月大的與9個月大的嬰兒比較有各自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他們所知道的,」馬許說。「這項研究的創新的方面是,我們使用的措施是以6個月大的嬰兒一致的日常行為來了解他們的領會能力。我們記錄了他們的社會反應,如悲傷,厭惡的目光,微笑和發聲,此外,還有更多的身體反應,例如伸展和敲撞。」
該研究評估了40個嬰兒,男女之間平分。嬰兒們坐在他們母親的膝部上,與實驗者一張桌子相對而坐。在一半的實驗中,玩具是不傳給嬰兒,因為實驗者是演不願意分享;而另外一半,實驗者試圖傳遞玩具,但卻因為某些理由而無法達成。
馬許透過實驗者的面部表情來傳達不情願或無法分享的狀態,因為它們是重要的線索讓嬰兒領會別人的動機。
在測試不願意分享的試驗組,6個月及9個月大的嬰兒都在轉移目光。在無法傳遞的試驗組中,嬰兒的反應也比較頻繁,顯示他們明白這有問題存在,並試圖引起成人的援助。在不願意分享組中, 9個月大的孩子會敲他們的手臂,而6個月大的孩子則表現出更多的是負面影響,如皺眉。但在實驗者無法傳遞玩具的情況下,嬰兒會嘗試表現正面影響的行為。
「我們發現,對更年輕嬰兒而言情緒影響更強,這可能與他們的獨立程度有關,」馬許說。「隨著嬰兒更獨立,他們會減少的情緒化行為,如哭鬧,但增加身體動作,如積極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