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1月23日訊】日前,一家平面媒體圖文並茂,報導「菜價慘跌」情況。1月14日是寒流襲台的高峰,寒風刺骨下「菜價直直落」,想必菜農們心中更寒。不過,這種場景並非今天才有,不但年年有,而且已時不時就出現,尤其氣候變遷愈見加速之後,頻率也愈高。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會明知故犯?真的無法可治嗎?
不必要念過經濟學,大家都知道這是一種「供過於求」的「超額供給」現象,而且超過的數量又非常之大,於是就出現菜農所說的:「3個多月前,承銷商收購花椰菜的批發價格是每公斤44元,上等貨每公斤還有50元,現在價格大幅滑落,每公斤收購價格只有14元,上等貨也只有17 元,只能用一個『慘』字形容。」
果菜市場人員也說:「這波蔬菜降價的原因,主要是天候與需求因素,冬天蔬菜好種,又逢二期稻作休耕期,農友會趁休耕期搶種蔬菜,種的人多,產量激增,量一多,價格就難免下跌。」
超額供給的出現,起因或者是供給增加太快太多,或者是需求減少、不變或增加太小。就事實觀之,問題明顯在供給面,這也是歷次「穀賤傷農」、「果賤傷農」、「菜賤傷農」的寫照。那麼,我們當然要問:怎沒記取教訓?
或許穀農、果農、菜農都太自私自利,都不聽農政單位勸導,一窩蜂的搶種。雖然如上文所引果菜人員的說法,有可能是這樣,但屢次「害人害己」的教訓難道還不醒悟?這實在很難說得過去,所以,問題應出在「觀念不清」或「無法妥善控制供需」。前者是「不知農產品特性」,亦即不知「豐收不是好事」的道理,後者是難以克服或不易因應農產品的特性。
農業社會裡,「慶豐年」是很熱鬧的大事,五穀豐收,家家戶戶有豐富糧食過日,怎會不是好事?但進展到市場經濟社會,在供需原理的制約下,由於農產品的「價格需求彈性低」,連「薄利多銷」也不可能,這個觀念必須灌輸給農人們。不過,即使當事者都有此認知,縱使是知識經濟社會的現代,科技高度發達,冷藏技術進步、農產加工也多元,但自然(天候、土壤等)還是難掌控,純粹靠農產品買賣為生的農人,還是難跳脫農產品的宿命,這也就是農業地位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對變小」的主因,而離開農村、鄉村變都市也是自然不過的現象。
因此,農業企業化經營、精緻農業也是很自然的走向,而農業觀光化也是一個方向。不過,這也不是傳統農民所能擔當的,看來「菜賤傷農」的悲歌還會唱下去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 轉自《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