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梅花的品格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1月5日訊】梅開獨先天下春,花中氣節最高堅。由於梅花的傲寒綻放,並且最早給千家萬戶報來春天的信息,因此梅花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早已不僅僅是一種花卉,她已成為人們心目中高潔的像征和追求的精神目標。梅花色、香、韻、姿俱佳,特別是其在冰中孕蕾、雪中開花的品格,更為人們所珍視,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一、清韻飄香

梅花又稱為“報春花”,其形象有四大亮點:色、香、姿、韻。其色分紅白及綠,白梅如雪、紅梅如霞、綠梅如翠玉﹔另有臘梅色黃,香氣濃郁,無不清雅秀麗,天然去雕飾。其樹姿蒼勁,香飄久遠,其芳愈寒愈艷,臨風寒勁挺傲然鐵骨,生機盎然,向人們昭示著春天即將來臨。

梅開在冬春之際,或生長於高山幽谷,或城鎮鄉村,或皇家花苑,或百姓庭院,無論在何處環境,始終清香依舊,不隨俗浮沉而保持真我。其單株孤植,可盡呈英姿秀氣﹔其成林成片,則如雲蒸霞蔚,氣象壯觀。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其仙姿神韻引發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讚美:“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宋.王琪《梅》)、“不同桃李之繁枝,自有雪霜之素質”(宋.李子正《減蘭十梅》)、“風流無俗韻,恬淡出天姿”(宋.張道洽《梅花》)。宋代的範成大在《梅譜》中說“梅以韻勝,以格高”,其“韻”其“格”,就是陸游在《梅花絕句》中所說的“高標逸韻”,陸游解釋說,這個“韻”、這個“格”、這個“標”,就是梅花的形象特徵所折射的高尚人格的精神世界。此外,宋代白玉蟾寫的“南枝才放兩三花,雪裡吟香弄粉些。淡淡著煙濃著月,深深籠水淺籠沙”、林逋寫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也是頌梅神韻的著名佳作。

二、品性高潔

從道德文化方面看,梅花自古就被賦予德的品性。她:

通體清澄、內外俱淨,至純至清,引發了文人潔身淨心的自覺意識,詠梅成為文學作品中永恆的主題之一,詩人寄予了梅花高潔的人格美,賦予了各種各樣豐富的文化內涵。或詠其意志堅強,或吟其君子之風,或頌其節操凝重,歷代不絕,意象幽遠。如宋代歐陽修寫的《對和雪憶梅花》:“窮冬萬木立枯死,玉艷獨發凌清寒,鮮妍皎如鏡裡面,綽約對若風中仙”,讚美梅之風骨﹔辛棄疾在《臨江仙.探梅》中寫的“冰作骨,玉為容,常年鬢雲松”、“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讚美梅之精神。

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於梅的相關習俗。古人有梅具四德之說:“初生蕊為元,開花如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亦有梅開五福之說,梅花的五個花瓣像征五福,一是快樂,二是幸運,三是長壽,四是順利,五是和平﹔人們還把松、竹、梅稱作“歲寒三友”,把梅、蘭、竹、菊稱為“四君子”。古人常以“折梅贈遠”寄託對友人的思念和勉勵,如南北朝時民歌《西洲曲》中寫道:“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南北朝的陸凱在《贈範曄》中寫道:“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與朋友以梅花的品格共勉,並預示著不久春天也即將來到北方。唐代的王維在《雜詩》中寫道: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想像著故鄉梅花盛開的美好景致, –

這些無不體現出人們對美好理想和事物的追求和嚮往。

三、春信使者

梅之異於百花,唯在其“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被譽為報春的使者,古代詩人常借梅花傳達春的消息:“帘幕東風寒料峭,雪裡香梅,先報春來早”(宋.歐陽修《蝶戀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春” (宋.陳亮《梅花》)、“飛雪落前村,千尋翠嶺,一枝芳艷”(楊記《少年游》),這些詩句不僅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更描繪了梅花嫻雅不俗,歷經風霜依舊傲然挺拔的貞秀丰姿和盎然的生命力量。

古代愛梅的文人多為獨具風骨之人,其愛梅詠梅的理由,也正是他們立身處世的準則:追求真理,維護道義,高標立世。在這梅花中處處滲透出他們理想中的氣質,他們的精神,化作優美的文字,如梅花般散發出傳世的芬芳,花中有人,人中有花。如元代的王冕在《墨梅》中寫道:“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在《白梅》中寫道:“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陸游在《園中賞梅》中寫道:“閱盡千葩百卉春,此花風味獨清真”。歷代無數仁人志士都是具有梅一樣品格的人,他們本身就是真理的實踐者和傳播者,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梅含蘊著道德精神與人格操守的價值,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和氣節的像征。

古往今來,梅花被視為高風亮節的楷模,被稱為“東風第一枝”。她聖潔、高雅,不畏風霜雨雪,向人們傳播著春天的美好和希望, 鼓舞著人們去迎接美好春天的到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