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與船–訪日本船舶科學館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12月13日訊】四面環海的日本,自古以來就一直在利用海洋,向大海尋求資源,是作為一個海洋國家發展起來的。日本的船舶科學館是以海洋和船舶文化為主題而設立的海洋博物館。下面我們就一起去參觀一下。

在東京都旅游勝地臺場,有一座外形酷似船體的六層建筑物,這就是船的科學館。它不僅外觀像船體,內部擺設也是按照船的結構設計的。在最底層是船的動力、機關等,最上層是有關操舵室的展示品,而煙筒是展望臺。

走進船舶科學館,就是一樓的展廳,在這里用精美的映像和精密的模型加上大量的資料,介紹了船舶的歷史和結構。

在很久以前,住在河邊和海邊的人思考著到岸的對面去的方法,在看到木板漂浮在水面上時,受到了啟發,從而發明了船。

到了七世紀的飛鳥時代(600年-800年),人們已經可以生產這種平底箱型結構的船了。日本人把這種船叫作遣隋使船和遣唐使船。(長30米,寬7-8米,兩個帆)可載500-600人,往來于中日之間。

到了16世紀的室町時代后期到江戶時代初期,可生產這種軍艦,叫作「安宅船」(長50米,寬10米)。它雖然船體巨大厚重速度慢,但可以拐小灣(有數十人划浆员),可載數十人到上百人的海軍。

到江戶時代初期的1604年到1635年,叫「朱印船」的商船問世,往來于中國和日本國內,可承載600人,運貨約375頓。

1635年島原叛亂事件后,日本施行「大船建造禁止令」,洋式軍艦生產受到限制,民間商船菱垣廻船、樽廻船、北前船等廣為利用,海運范圍限定在近海。當時把這些商船叫作「弁才船」,載貨45頓至225頓。作為經濟性很高的商船活躍于瀨戶內海和中日之間。

1853年美國的彼理艦隊來日后,日本的鎖國政策結束,「大船建造禁止令」也廢止,次年制造了西洋式的軍艦「鳳凰丸」。之后,在法國人的指導下進行技術革新,由木造船向鋼鐵船轉型,1890年首次制造了全鐵構造的軍艦「八重山」,排水量為1609頓。之后不斷的技術改造,到1898年三菱造船所生產了總頓量為6172的「常陸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商船。戰后,根據聯合國總司令部(GHQ)的規定,日本的年生產船的總頓位限定在15萬頓以內,并且,100頓以上的船只由總司令部管理。

1947年開始,限制規定有所緩解,1954年制造的「ぶらじる丸」的頓位超過了一萬頓。1956年造船量超過英國,達到了世界第一。1975年造船量超過了世界造船量的一半以上。

接下來我們去二樓的展廳,在二樓的展廳通過介紹船舶的各種作用來讓人們認識到船舶和人類的各種密切關系。

日本是環繞于大海的海洋國家,日本人自古以來享受著大海的恩惠。陸地資源缺乏的日本國,從海里取得資源,通過海運得到外來的資源。現在日本有60%的食物和80%的燃料能源需要進口。

日本是科技發達的國家,工業主要以加工業為主。日本的飛機、汽車、電器等產品都屬世界領先。這些產品出口也是主要靠海運。因此,船舶在日本自古以來都是重要運輸工具。

船不只是一種交通工具,還用于觀光旅游和體育活動……。而且客船本身設計的也很豪華,商店、游戲室、網球場等等應有盡有,也是一個觀光的好場所。形狀如船的船舶科學館的建筑物,就像一個游覽船一樣,在五樓的海王餐聽里,可以一邊眺望東京灣的景色,一邊品味豪華客船的餐廳氣氛。在六樓的操舵室可以體驗一下駕船的感覺。在煙筒上的展望臺可以看到大半個東京的風景。

船舶科學舘宣傳部擔當 梶谷 東煇先生:

日本是一個島國,很早以前,日本人民便對海洋和船隻獨有情種,並且受到了很多的恩惠,即使到了現在也沒有改變。食物啦,衣服啦,能源什麽的,生活用品幾乎都是用船隻運進來的。船隻是極其重要的工具,海洋和船隻(所起的作用),我們用眼睛很難捕捉到,但是讓人們知道它對生活來説非常重要,這便是作爲船舶科學舘的一項重要内容。

然而,造船工業的發展,促使了海洋環境污染的加速,也增加了海上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原油泄漏、生活垃圾投入大海等等,大海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污染威脅。保護大海是人類共同的義務。這些回收泄漏在海里的原油、回收海上垃圾的清潔船,和熄滅發生在港口和船上的大火的消防船就是大海的保衛者。

參觀了船舶科學館可以感受到,日本正從“受大海保護的日本”走向“保護大海的日本”,現在日本已經開展面向未來的海洋活動,船舶科學館以大海、船舶文化為主題,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的是讓人們加深對海洋的理解和認識。日本在世界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包括海運,造船在內的各種發達的海事產業為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后,日本不僅在經濟上,還要在文化領域進一步取得飛躍性的發展,為世界做出貢獻,《海洋》將變為更為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