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最大博士群體在官場 禍國殃民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11月1日訊】日前,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表示:「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並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場。」此言論一經拋出就引起網民的熱議。有學者近日在接受本台記者採訪時指出,這是中共獨裁體制下官場和知識界雙重腐敗的必然結果,其後果禍國殃民,貽害無窮。

北京大學前新聞系副教授焦國標表示,高校博士班、碩士班遍佈,只要有權力和交錢就可以得到學位,這種現象由來已久。

他說:「這就是說官權無限的膨脹這樣一個問題,另外學校也沒有很嚴格的起到攔阻的作用,有這種情況最起碼幹部考察的組織系統還有高校的兩個系統都有責任的。」

詩人、學者、文化評論人葉匡正指出,這是當今中國知識界和權力場的雙重悲哀。

他說:「我認為這意味著知識和權力的雙重貶值,這既是知識界的悲哀,其實也是權力場的悲哀,這是雙重的。對知識界來說,你可以用各種方式獲得文憑,這本身就意味著國內的教育體制良知的喪失。」

焦國標教授指出,這是中共體制下絕對的權力使人性中的貪婪惡性膨脹的結果。他說:「它的根源還是這種權力本位,他有了權力什麼都有,有了權力什麼都想得到。人性的貪婪在中國得不到很有效的遏制,所以它就氾濫開了,所有的權利他都能拿到。」

葉匡正先生說:「中國學者在談到知識經濟的時候,其實把知識等同於可以交換的經濟利益,而不是放在對知識、良知、正義、真理這些基本的這種(追求),就是中國人可以講是超越了知識分子的底線的,就是體制的原因帶來了這種整個學術體制的一種崩塌。」

他指出,「中國現在整個官場理論水平是非常低的,你可以從平時的一些報告、言論或者講話就可以感受到。但是為什麼那麼多博士,就是因為中國的知識或者文憑是可以花錢買的,而且很簡單。因為整個教育體制在走市場化的路線嘛,那麼就導致很多大學,包括北大、清華這些過去非常嚴謹的大學在對待某一些文憑的時候是非常不在意的,可以說中國整個目前體制內的學術基本上是沒有學術底線的,否則中國的人文科學也不會目前發展到這種狀態,人文學科的大部分學者根本無法跟國際進行對話。哪怕是跟台灣的學者,無論是在國學領域也好,還是在傳統文化的領域,還是在現代這種學術領域都是無法對話的。」

他表示,這種學術界的畸形市場機制導致學術腐敗的惡果已經積重難返。他說,「因為在這個體制裡面它是以國內的某些體制內的刊物發表的論文數量作為考核機制的。但是在國內這些刊物要發表學術論文就必然在很多方面會受到限制,它就導致了很多學者學術想像力或者學術思維力正在喪失。而且國內越是核心的學術刊物,包括發表論文整個體系都是要花錢買的,其實現在很多中國的核心學術刊物都已經成為中國最富裕的學術機構,因為他們可以大量的收版面費,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可能要4萬塊錢或者5萬塊錢,就是在國內自然科學我不是很瞭解,就人文學術界已經成為非常公開的一個現象了。」

焦國標教授也說:「它污染了學術,它造成了學術的貶值,它給學術帶來了污染和枯萎,所以說它對學術是一個侵害。」

葉匡正先生強調,這種權力和知識界的雙重腐敗禍國殃民、貽害無窮。他說:「它可以推遲一個國家的民主化的進程。它可能讓一個國家的民眾喪失真正對知識的探求欲或者對知識的想像力。那麼最為直觀的結果就是它讓整個社會缺失一種社會核心價值觀。比如講,我們到目前的中國社會應該講社會價值觀處於空心的狀態,那麼無論民眾也好,還是知識分子也好,包括一些比較知名的學者也好,他們在面對人與自我、或者人與他人、人與歷史、人與國家這些基本價值方面,他們其實是沒有一個自己基本的認知的。如果知識分子都成為了一個社會這種不具備良知或者底線的這樣一個群體的話,你想民間的狀態就可向而知了。」

他指出,這種現象產生的本質還是中共的體製造成的。「當然這跟中國的現在這種政治狀態是有關的嘛,就是很可怕的一個狀態了。」

──轉自[希望之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