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中國作家相見歡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10月16日訊】(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法蘭克福16日專電)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慕勒,這兩天光臨法蘭克福書展,受到讀者的熱情包圍,她還特地抽空與貝嶺等作家分享寫作經驗,承諾為中國作家爭取言論自由而努力。

現年56歲的慕勒(Herta Mueller),出生在羅馬尼亞西部德裔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曾因拒絕出版審查和為情治單位當線人,被迫離開故鄉,1987年舉家遷往西德後,目前住在柏林。

儘管著作被譯成20多種語言,除了歐洲少數國家外,英美和華人地區對她的作品並不熟悉,上週她榮獲諾貝爾桂冠的消息傳出時,曾驚動全球文壇。

慕勒這幾天每天蒞臨法蘭克福書展的現場,參加電視台為她舉辦的朗誦和研討會,所到之處擠滿爭睹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風采的讀者,堪稱是本屆書展最具人氣的貴賓。

儘管身材瘦小,踏上講台時略顯靦腆,說話聲音也不時顫抖,不過慕勒的發音卻相當清晰,遣辭用字簡潔精確,在場的觀眾都能感受到她散發的道德勇氣和知性的能量。

記者和讀者的提問,全都集中在她在羅馬尼亞希奧塞古(Nicolae Ceausescu)集權統治時的經歷、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她對得到諾貝爾獎的感受。

對慕勒而言,榮獲諾貝爾獎後,頂多只是活動太多,有點招架不住,「我還是我,一點也沒變」。

慕勒昨天還特地到中文「大紀元時報」的攤位,與貝嶺和傅正明等海外中國作家會晤,關心他們寫作的處境。

慕勒說,中國的經濟飛黃騰達,卻不願面對天安門事件等敏感的歷史,「我很能想像作家在這種處境下的辛苦,因此特地來給大家打氣」。

慕勒說,作家一輩子關注的是個人,可惜在伊朗、北韓和古巴等集權國家,個人的命運微不足道,遺忘成了常態。

她對在場的中國作家說:「我在羅馬尼亞時也是一直感到害怕,你們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我都樂意。」

旅居台灣和美國的作家貝嶺表示,慕勒一生的經歷就是流亡,瑞典諾貝爾委員會也一直在鼓勵流亡文學,她親自和中國作家會晤,給他很大的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