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8月26日訊】風災過後,除了關注重建工程,如何加強災害預報也是一大重點。台灣學者近來在著名期刊,發表台灣第一個預測山崩的參數模式,預測結果優於西方傳統方法﹔以艾利颱風期間的石門水庫為例,正確率可達到百分之八十七。
用了八個月的時間,前臺大地理系教授張康聰,設計出台灣第一個預測山崩的參數模式,預測結果優於西方傳統方法。
前臺大地理系教授 張康聰:「我們把會產生崩塌的因子,全部結合在一起,降雨強度,降雨時數,地形、地質、土壤各個因子,全部結合在一個模式裡面,正確性是百分之八十七,假如用西方傳統的模式,正確性是百分之六十六」
不過張康聰指出,參數運作仰賴正確的資料來源,只要資料夠,這個以艾莉颱風間石門水庫為例的「整合型崩塌模式」,也可預測其他地方。
前臺大地理系教授 張康聰:「資料的來源是一個大問題,特別是土壤,因為土壤因子裡面,包括土壤物理的資料,這些都要實地去做調查,資料不夠的話,我們就做不出來。」
現在團隊正研究如何預測崩塌的時間,一般只要被預測出可能有山崩,十二小時內就有危險。
另外,張康聰指出,全球暖化的效應在2000年以後尤其明顯,台灣年雨量和颱風的數目越來越多。不過相較於國外對氣候變遷的重視,台灣的政府和國家研究機構提供的資訊實在太少。
新唐人亞太電視 陳進交 陳真 台灣臺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