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8月12日訊】(中央社台北12日電)去年「5.12」汶川地震後,來自各地抗震救災捐贈款及物品達人民幣767.12億元(約新台幣3700億元),但這些龐大金錢流向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香港大公報報導,龐大的救災金額(其中捐贈資金約653億元,物資折合約114億元),創下中國捐贈史的新紀錄。在這個龐大的數目累積過程中,有些疑問被反覆提及:這些錢物流向哪裡?
根據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1支團隊為期半年的調研,這些來自公眾個人或企業腰包的錢,極可能80%左右流入政府的財政專戶,變成政府的「額外稅收」,由政府部門統籌用於災區。
報導指出,這個數據在這支團隊的負責人鄧國勝看來,很值得玩味。在不少西方國家,救災時政府一般不接受民間捐贈,即使接受了,也會將錢交由民間組織去花。但在中國,事情顯然不是這樣。
報導表示,在80%數字背後,鄧國勝看到的是1個隱憂,雖然未必刺激公眾神經,卻關乎中國正在發生或正要發生的1場深刻社會變革。
在鄧國勝及其同事的調研中,截至去年11月,中國大陸全國捐贈的資金為652.5億元,其中政府直接受捐約占58%,約379億元。這筆錢由政府部門使用。第2大塊則是流向各地紅十字會、慈善會及地方公募基金會的捐款,這一部分佔約31%,約199億元。
據報導,儘管根據中國國務院下達的文件,這筆錢原本可以由地方性公益組織自行安排使用,但是鄧國勝團隊在對7個省 (市)進行的抽樣調查中發現,這些捐款中的大多數,最後仍然交給政府部門使用。
本文網址: https://www.ntdtv.com/b5/2009/08/12/a33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