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6月26日訊】(阿波羅網)顔色對任何寶石來講都是是極其重要的,顔色是寶石最直觀,最易于識别的一種性質,也是其價值所在,身爲玉石之王的翡翠自然也不例外。
民國時期,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钊先生在其所著的《石雅》中說道:“古人辯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質。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襲。”
古人雲:“玉有五色”,而翡翠卻有六色,因爲多了紫色。這主要有綠,紫,白,黃,紅,黑六種色調,其實翡翠的顔色又何止這些,它的變化組合十分豐富多彩。即使同爲綠色色調,變化也很大,如祖母綠、翠綠色、豆綠色、油青色等。
色彩的變化,決定了翡翠的價值變化也很大。要想知道它的顔色爲何豐富多彩,就不得不從翡翠的顔色如何形成去追索。
原生色,通常将其稱爲翡“肉”的顔色。原生色指的是翡翠在地表下,在各種地質作用條件下形成的顔色。這種顔色與翡翠的礦物化學元素,礦物成分有密切關系。它是比較固定的顔色,用酸是不可能溶走的。比如白色系列,紫色系列,各種色調綠色系列,黑色系列等,這些翡翠的顔色均屬于原生色。
次生色,業内常稱之爲“皮”的顔色。它是在外部地質作用條件下形成的顔色。在翡翠露出地表之後,它所處的新環境相比原來形成時的環境發生了如溫度過高、壓力較大、氧化等的較大變化,且因其處于地表常溫,常壓,氧化,多水條件下,許多礦物化學性質方面不再穩定,再加之日夜溫差的較大變化等因素,遂産生了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由于氧化,水解等作用的結果,在翡翠外表就會形成風化殼。
從翡翠中釋放出的鐵而形成的氧化鐵,呈膠體淋漓滲透于翡翠晶體粒間、孔隙中、微裂隙中而産生黃色、紅色等顔色。此顔色是外來的氧化鐵機械式地滲入孔隙中導緻的,并非翡翠本身所固有的顔色,這種顔色也不很穩定,用強酸浸泡就有可能完全溶掉,從而使翡翠褪色。這種次生色主要包括黃色系列、棕紅色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