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互動】中國勞動力優勢究竟有多大?

Facebook

主持人: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熱點互動》節目。眾所周知,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工業生產基地之一,在國際經濟競爭中占有一定的優勢,其數目龐大的廉價勞動力是關鍵因素之一。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基礎能源的大量消耗,其低成本競爭情況將面臨愈來愈大的壓力。

最近有不少投資中國的外商抱怨說,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速度太快,中國似乎已經喪失了其低成本的優勢了。那麼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會不會降低中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以及外商是否會將工廠轉移到其它國家呢?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們就和陳志飛博士一起來探討,中國勞動力的優勢究竟有多大?

陳志飛博士您好!在節目的開始首先請您跟我們介紹一下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主要資源都是由哪些人組成的?

陳志飛:好的,我覺得這基本上是一個挺大的問題,眾說紛云吧!對於中國的勞動力的構成和最基本總人口有8億人,這勞動力範圍是最寬的,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也就是傳統西方講的藍領和白領。

大家一個比較能夠認可的白領,月薪是5千人民幣左右,那麼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一下中國有多少白領?中國大概有2千5百個縣,假設每個縣有5千個白領,不管他是做哪個工作。如果做這麼一個假設的話,那麼中國的白領也就是1千多萬人左右不超過2千萬人。我們剛剛談到勞動力的總數目是8億人,只有不到2千萬人是從事白領的非勞力的高收入工作,那麼大家可想而知還有的人很大一部分人,他們就是從事務農的農民工。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中國有8億人口的勞動力,但是中國總共只有13億的人口,那麼這個勞動力占的比率是不是太大了,中國的2/3的人口都屬於勞動力。

陳志飛:這個的定義就是只要你從事任何工作,哪怕是零星的工作或者街上煙草小販、在街上擺攤,或者是你偶爾做一些別的工作都算勞動力人口,比如說按他們的標準來說50歲以上的人,中國婦女有60%還在工作。

主持人:那麼這是否符合現在的中國目前社會狀況?是否會有一些矛盾。因為目前中國面臨大量的下崗、農民失地。但是為什麼會出現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

陳志飛:勞動力可能是過剩了,這的確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好像是有一個悖論,人口增加了也就是供應增加了,但為什麼價格反而會上升。實際上從紐約來看,紐約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獲獎人他的理論指出中國是由農業向工業轉型的國家,如果是因為勞動力過剩的話,這個工資應該是很長時間保持比較穩定的狀態。

其實你如果看一下中國的歷史,從80年代到2007年這個勞動力的價格,基本是比較穩定,如果沒有下降的話就沒有上漲。那麼為什麼在2007年之後才有上漲呢?我覺得這關鍵是有三個因素,最主要的因為勞動力成本增加,從西方外資的角度來考量,其中一個造成上揚的最大因素就是人民幣匯率。

因為 2005年以來政府在各種壓力下,一直在調高人民幣匯率,這匯率從2005年升到現在已經漲了15%到20%,那麼不管你勞動力本身結構,或者知識技能有時候還有變化。除了就這個因素之外,如果你人力沒有變,但是勞動力成本就已經增加了15%。另外還有國際經濟的變化,使得原材料各方面成本增加。這其實也是勞動力成本的一項,因為這是運作的成本。

還有就是中國自己推出那些法規,比如說推出新勞工法,取消了一些對出口產品的退稅,或者稅務方面的優惠,這也造成了運作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所以說從勞動力成本增加這件事情來看,它是個短期的、近期的現象。並不是一個長期的,也就是這2、3年才發生的事情。所以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總體來看中國勞動力是有多餘的,而近期卻有一些上長的跡象。

主持人:那從您的觀點,您認為中國勞動力成本將來不會有太多的上升趨勢,是這樣子嗎?

陳志飛:我覺得上升的趨勢其實還是持續存在的。因為決定勞動力成本的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它的人口構成。從中國人口的構成來看的話,中國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專家預測,到2015年以後,中國的勞動力每年的人數是遞減的,每年將會以0.1%的速率遞減。那麼如果人口整個遞減的話,中國勞動力人口其實是越來越少的,所以說造成中國勞動力成本肯定是會增加。

而且從另一方面來講,中國現在通貨膨脹也居高不下,所以它勞動力的價格,而我剛才也提到的匯率,在短期內我覺得勞動力的成本還是會持續的增長。但是我覺得你這個問題也正好是問得是時候,因為現在我們都聽到了,中國去年有2千萬的勞工從城裡回家,那麼就是說農民工有提高的跡象,這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會緩衝勞動力成本上升,但是我覺得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上升的趨勢。

主持人:那麼中國政府要面對勞動力成本上升這個趨勢,它們是否應該採取一些措施?如果持續上漲的話,勢必會降低對外商的吸引力,您怎麼看呢?

陳志飛:這個也是現在中國政府面臨的最大的一個問題。我們大家一直都知道,中國政府一直想壓低人民幣匯率,以至於美國很多保護主義者認為人民幣現在離它的真實價格還是要低15%到20%左右。中國政府的意圖就是企圖以這個來保護它的出口行業,使勞動力喪失不至於太厲害。

那麼從別的方面來講的話,中國政府因為它的各種政治原因,沒有能夠在中國的經濟轉型方面有大的舉措,現在中國大學生畢業都找不到工作,那麼這也造成它的競爭力會削弱很多,尤其如果勞動力喪失或者外商把這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轉移到它國的話。

主持人:那麼和中國相比,印度和越南的勞動成本會更低一些,那麼您認為會不會有這種趨勢呢?就是外商把工廠從中國抽出,轉移到東南亞?

陳志飛:這種事情已經發生了。據我所知,去年美國《商業周刊》在深圳做了一次調查,它發現外商從事勞動力密集的廠家已經有17%表示要把工廠搬到東南亞,就是珠江三角洲沿邊的東南亞國家。包括越南,包括甚至孟加拉、柬埔寨等幾個國家。而在製造業方面,德國的工程師協會(VDI)也做了一次調查,發現有1/7 的德國廠家,現在在中國大概有1千6百家,都已經決定要從中國撤出,這說明中國勞動力成本增加已經對海外企業在中國的運作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主持人:現在還有一種說法。據了解有一些外商投資在中國是因為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還有一些外商投資在中國是因為中國的這塊巨大的市場,所以在國內有一些專家學者就認為,為了這塊市場的潛力,外商不會輕易撤廠。那麼您認為這種觀念是怎麼樣呢?

陳志飛:這種觀念由來已久。從中國開始對外開放,很多人都會說,如果十億人,每一個人買一雙我的襪子,我就會成億萬富翁;有人說如果每一個人喝一瓶可口可樂,我也成了億萬富翁。但是這個說法一直都沒有兌現。為什麼?

因為在中國這種顧客指的是中產階級,中國中產階級現在就我們剛才的分析來說是非常少的,因為你要月收入達到5千人民幣以上才能達到所謂的最低的白領水平,那麼有多少中國人能達到月薪5千人民幣呢?

一個大學生,所謂的知識菁英都達不到,那種市場是非常小的。從另一方面來講,中國的購買力在國民經濟的地位當中實際上是下降的。有經濟學家做過這樣的比較,90年的時候中國的GDP大概有一半是由消費推動的,到現在只有35%,造成這個原因的直接因素是因為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近幾年當中,它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屬於大鍋飯的體制取消了。

但是並沒有相應的開發或蘊育它自己的勞保或者別的方面,那麼造成了老百姓的負擔,在醫保、教改、房改這方面非常大,所以大家儲蓄率都非常高,達到了50%左右,這樣就造成了購買力實際上就下降了。

主持人:大家都是把錢存起來。

陳志飛:存起來,因為好像原來你有免費的公家給你的房子住,原來的教育是免費的,醫療也是免費的,使得當時的消費還能占到當時GDP的一半,現在只有30%,因為大家現在有很多的困惑,雖然好像口袋裡的錢多了,但是大家都不敢花。

所以就造成了內需一直拉動不了,這也是一直困擾中國政府和它的經濟決策的一個現象,所以造成了外商想打開營運面的話是非常難的,因為如果你是把最先進的產品、比較高級的產品推廣到中國可能是不適用的,因為它的中產階級非常小,對低層的一般的人家來說,一般的西方生產的產品,跟他有相當大的差距,其實他們根本沒法負擔得起的。

主持人:那您剛才提到2千萬的農民工是由於中國製造遭遇了出口訂單減少而陷入了失業,那麼您認為中國企業的出路在哪裡呢?做為中國政府來講,應該如何在全球人力資源市場上繼續保持優勢?

陳志飛:這就回到我們第一個問題,在8億人口的勞動力當中,只有不到2千萬的人是白領或達到發達國家最低的這種白領水平,那麼就是應該增加這部分的人,發展這部分的產業。就是高附加價值、高科技、高技術這樣的產業。

主持人:但是這好像又是一個矛盾的現象,中國現在每年培養了大量的大學生,但是這些大學生,剛才也提到了,畢業之後又找不到工作,但是現在又缺少這方面的人才,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這種現象應該如何去把它給改掉?

陳志飛:其實這還是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問題,實際上可能最後追根究底大家都知道還是雞生的蛋,不是蛋生的雞,最根本原因還是它制度所在,因為制度決定了教育體制,教育體制就決定了只能培養這樣的人。英國很著名的《金融時報》前年作了一次調查,它發現在中國比較好的公立學校,在上海地區,交大那些比較好的公立學校,外商認為只有16%的人有可能被雇用。

因為大家知道現在海外企業、西方企業對高科技人才尤其技術人才是非常需求的,美國為此還不斷的增加高科技的H1B簽證的數量,很多國家剛開始聽說中國每年有百萬的工程師畢業,他們感到非常的羨慕。

但是像《金融時報》在做深入調查之後發現,事實上這些人在基本素質上根本達不到他們的要求,這就是因為制度所障礙,制度造成這種現象,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勞動力在高層的管理層階層以上,成本增加的更快。

而且這部分的職位根本是中國本土培養出來的,只能是外商從海外招聘,或者是以更高的成本把他們從本土派到中國去工作,因為這是一個需要教育的長期事情。

另外一個可以說明的就是為什麼真材實料的「海歸」(在海外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工作)在國內為什麼這麼搶手,而那一些「海帶」(海外歸來待業者)、「海草」(指的是較為年輕的「海歸」),他們只是在國外待了可能3年、5年,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因為這些人他們的知識基礎背景,他們最根本的素質還是在國內培養的,他們只是在海外遊學了一趟拿了一個學位就回來,沒有根本在海外工作的經驗,所以在國內的價值基本上就跟本土的差不多。

相反的,如果你在海外有5年以上,就是按一般的規律有5年以上的實際工作經驗,那麼在國內現在還是大有用武之地。

主持人:希望這一現象能夠引起中國政府的重視了。

陳志飛:當然是這樣。

主持人:好,觀眾朋友們,感謝您收看今天的《熱點互動》節目,再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