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曝露中國4萬億資金落實隱患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5月20日電】(美國之音記者:蕭洵華盛頓報導)中國審計部門稱,政府推出的4萬億人民幣經濟刺激方案在落實過程中曝露出資金被用於投機,中小企業疏於得到扶持等問題。經濟學家指出,這些問題反映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仍亟待改變,巨額投入只能起到短期效應。

中國國家統計署在題為《關於中央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政策措施貫徹落實的審計情況》報告中說,中國政府計劃投入的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方案在資金落實過程中顯現隱憂。

這個報告披露,有些項目的地方配套資金到位率不高。到3月底,審計抽查的遍及18個省市的335個新增投資項目,中央投資資金平均到位率為94%,但有些項目按工程進度地方配套資金到位率只有48%。

另一個問題在於部份政策未能有效實施,致使環保企業沒有充分享受國家相關優惠政策,中小企業無法得到有力扶持等。此外,審計還發現一些企業利用假合同和發票辦理票據貼現進行投機,資金並沒有被用在實體經濟運行中。

*中小企業未獲實惠*

此次審計結果令人們進一步對官方經濟刺激計劃能否有效帶動經濟復甦,以至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變革產生疑慮。

美國全球情報分析機構Stratfor Global Intelligence的中國項目主任詹尼弗.裡士滿說,這個方案的施行過程曝露出令人擔憂的問題。

裡士滿說:“中國的刺激計劃在短期內會起到很好的修復經濟的作用,但這是以犧牲長遠的解決辦法為代價的。我們看到許多資金被注入國有企業,大量資金沒有進入真實經濟部門,也就是那些中小型企業;很多錢流向股市,這也推動了股市在近期得以反彈;還有很多錢被用於解決企業存在的短期問題,而沒有用於刺激經濟。”

裡士滿說,一些推測認為,中國投注的刺激資金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被放進股市用於投機,而真正需要扶植的中小企業沒有得到甚麼實惠。

經濟學者們認為,中小企業是中國最大的就業機會創造部門,如果這個部門無法得到政策扶植,中國的經濟難以健康增長。中國金融政策長期一向是朝國有企業方面傾斜,雖然金融官員們一再表示,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並承諾要持續給以扶持,但是在落實中仍是顧慮重重。

美國西北大學的中國金融問題專家史宗瀚認為,在這個問題上雷聲大雨點小的原因,一方面在於銀行有壞帳顧慮。史宗瀚說:“它們在向私營小企業放貸時心存疑慮,因為沒有人願意(在它們有困難的時候)給它們提供救援。它們雖然可能經營業績更好,比地方政府下屬的實體更有償貸能力,但銀行還是寧願把錢借給官方企業,因為它們總會得到救助。”

*官方擔心出現社會問題*

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還在於,中國以國有經濟為主體的模式一旦向私有方向傾斜,將會引發諸多官方不願看到的社會和政治問題。

Stratfor Global Intelligence的中國項目主任裡士滿說,中國政府完全清楚這些癥結,但是他們最關心的還是穩定問題。裡士滿說:“這是他們眼前最擔心的問題,所以他們要向國有企業注入大量資金。而這只是短期修補的辦法。從長遠看,這些企業中有部份需要被淘汰掉。如果他們這樣做,就會引發失業問題,所以他們還是選擇短期方案。”

中國國家審計署針對這次審計情況提出了幾項建議,要求地方政府加快資金的落實,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應加強對新增投資項目的跟蹤審計,金融監管機構應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等。但是建議沒有具體提到如何扶植民間中小型企業。

中國官方媒體說,審計署下一步將重點對民生資金和民生工程進行審計和調查,還將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機構執行國家金融政策情況進行審計調查,關注落實政府擴大內需、促進增長政策的實施效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