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中國離「金融危機」有多遠?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3月30日訊】中國2008全年的經濟增長為9%,大大低於2007年13%的增速。照此態勢,中國經濟是否會繼續下滑並有加速度的可能?

*中國危機將是“內-外-內”逆向式*

2008年後期,御用經濟學家們還在為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影響不大而沾沾自喜,如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在10月份的時候就曾經說,經濟危機對於中國的影響是“有限的”,但這種虛幻的信心在最近的歲末年初時已經被無情的現實衝擊得蕩然無存。—-眼睜睜看著深不見底的經濟危機席捲世界,使中國承受內外交困的雙重壓力,反而是出現崩盤的可能性越來越無限加大了。

中國的危機與美國相比有一個未被世人關注的根本區別,即美國是從小到大,從次貸危機-金融危機-經濟危機,而中國則以京奧為分水嶺,從輕到重依次為國內輕度經濟危機-接軌全球金融危機-次貸危機-深度經濟危機-社會危機。

從危機發展的時間順序上看,有一個波動傳導的過程,即所謂“延後期”。即在美國已經發生的在中國有些已在發生,有些則尚處於隱形狀態未真正顯現,但後續跟進的將是危機效應的連續放大和迅速蔓延,從沿海到內陸,從中小企業到大型企業,從出口部門到其他部門……因自身先天不足再有外來影響,可以肯定,中國經濟面臨的問擊,比外因發源地美國要大得多。

*次貸危機並不遙遠*

中國銀行業的利潤,一是存款利率低得接近於零,二是貸款利息則高達10-30%。同時因無體制外監管,業務運做毫不規範,挪用資金,投資炒股,私自放貸,填補國企等等成為畸形的常態……如本次中國刺激經濟計畫的四萬億投資,就是政府意志的典型反映,是完全不顧法律程式而進行的黑箱作業。

任何一次經濟危機的展開,都是隨著市場信心不斷低落、逐步走向崩潰的過程。此次金融危機,表面上看起源於次貸危機,其實是信心危機。銀行官員閻慶民警告,如果只是房地產市場價格下跌超過30%,那麼“整個銀行業和中國經濟都將無法承受”,何況諸多險情同時發作呢?

“單項因素爆發就可以引起經濟運行的不安,多項不安全因素同時爆發,相互激蕩,足以使中國經濟在短時間內陷入動盪甚至崩潰。經濟還會高速增長是因為遇到了全球化時代,全球資本過剩這個下坡地形。”──獨立評論《120中國離經濟崩潰還多遠》

中國大陸房貸、車貸糾紛從去年開始此起彼伏,如果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國民收入進一步減少,在今後兩年訴訟量必然大量爆發,所有以按揭形式支付房貸、車貸的客戶面臨降薪失業的危險,必然導致還貸危機和信用危機。

市場蕭條使房價進一步下跌,車市進一步低迷不振,加之政府、國有企業對銀行業的長期性拖累和少數客戶為了緩解資金壓力,以違法方式騙貸造成的銀行壞帳,必然使銀行業資金鏈條有斷裂的可能,使人們對銀行失去信心,國家信用惡化,如若國民信心持續下滑或再出現擠兌風潮,銀行則一定出現倒閉潮,中國特色的“次貸危機”即全面暴發。

*危機影響波*

經濟危機引發中國的政治危機和社會動盪,一定會對個人的生存現狀和財產安全產生不可預估的影響。

中國的低層國民本無多少資產可言,不少本已近乎破產狀態,故本次金融危機對他們本已見底的生存狀態大不了是雪上加霜,但對於現已積累了一定財富的中國中產階級的打擊卻是最大的,他們的財產將會大幅縮水,其破產比例遠遠高於底層國民。所以,目前相對穩定的中產階級,提早做好應對之策才是明智之舉。

09年1月15日,新華網以意識主人的身份對全國人民指手劃腳發出號召“發動一場愛國消費、擴內需、救中國的運動”,“別總捂著錢包,學會享受生活”,讓每個人、每個單位把一年的收入都進行消費,真是“雷人”。但是,個人消費於否取決於對政治經濟制度的信心和預期,在一個對國民福利保障沒有任何承諾的社會中,要以政府行為強行推動民間消費,顯然是一廂情願之舉。

個人肯不肯、能不能消費,又一次成為考驗一個人是否“愛國、愛黨”的最高標準,經濟行為正在走向政治化,被國人逐漸淡忘的“運動”概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以暫新的經濟面目重新悄然登場,可見危機已經使“中華民族”又一次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所以,說這場危機是世界經濟的技術性危機,中國中產人的財富危機,窮人的生存危機,政府的政治危機,或許更為貼切。

(轉自《自由聖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