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散人:民意表達的「分水嶺年」

Facebook

在計算機領域裡有個說法叫做「分水嶺日」,是指從那一天開始,世界上的計算機的計算能力超過了全體人類的計算能力之總合。這個日子大概在二十多年前已經到來了,從那一天開始,我們的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在社會學研究的領域中,也有一個所謂的「20%」的分水嶺。一般來說,當整體的某一部分意見超過20%的時候,這部分比重就值得重視,並且很可能這部分比重的意見或者人群將改變社會的構成。甚至這個近乎於經驗的數字可以引申到消費的領域:某商品降價幅度不超過20%,對於消費者的購買吸引就與不降價沒有特別大的區別。說個有些開玩笑的話,美國黑人人口比例超過了20%,現在都有個黑人總統了。

今年中國的網民數量已經超過兩億人,看上去沒有超過這個20%的門檻,但如果我們分析一下人口的構成,就會發現如果去除對於社會生活影響不大、消費能力與教育程度的人群之後,這兩億人就是社會的中堅力量,這種爆髮式的增長,已經超過了這個門檻,從而形成了對於社會的巨大影響。2008年,經過了從2000年開始的增長之後,終於成為了具有標誌性的「分水嶺年」,或者我們可以這麼說,成為了中國民意的分水嶺年。我注意到今年的新聞中,談到民意的時候往往有所謂「網友如是說」的句式出現,其頻率之高是前所未有的。

網絡民意是如何改變著這個社會?今年以來,具有公眾傳播性質的事件,往往是從網絡開始發端。不論是遷延至今還沒有最後塵埃落定的周老虎事件,還是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甚至是南京抽天價煙的局長、人肉搜索出那位滿嘴「你們算個屁」的林局長,都表現出網絡民意所具有的力量。

在 2008年之前,網絡與現實的互動往往遵循著平媒或者電視發軔、網絡開始熱炒發酵、然後回到平媒形成更大的討論,最終影響到現實政策或者事件的結果。從去年年底開始,這個趨勢已經悄然產生了變化,往往是從網絡開始發端然後再上到平媒取得合法的報導資格,網絡與平媒、電視並行不悖的發揮著輿論的作用。從互動到並重,現在網絡的民意已經成為了一種沛莫能當的力量,具有了自己的傳播與發展的平台與規律。

網絡民意的發展除了這種技術本身提供了一個低成本傳播的平台之外,更多的意義體現在整體社會的變遷上。

我們知道,雖然平台已經搭就,如果沒有內容的支持,平台也只是一個平台。而這些年來,不得不說我們的教育雖然被很多人所詬病,但確實使教育普及到了每個人,即使某些教育陳腐不堪,只要是現實社會這盆冷水澆頭,總會讓很多人清醒起來。低成本的傳播平台加上教育所具有的基本知識,使我們這個社會不再是一個「沉默的大多數」之社會,而是變成了一個民眾具有說話能力與說話慾望的社會。

或許有人會說,網絡民意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不成熟,甚至是一種過於粗糙表現,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發洩。這些東西確實都存在著,並且在某種程度上與多年形成的主流價值觀並不相同。我們可以看到,固然有人肉搜索出猥褻女童的局長,也有人肉搜索出無辜人士的隱私;有開始對於范跑跑相對平和的討論,也有後來大範圍的民意轉向;有支持微軟的黑屏行動,也有山寨文化的勃然而興。

這些被正統學者、專家所批判的東西,恰恰正是一個正常表達的社會所具有的特徵——請注意,不是「趨向」正常社會,而是本身就是正常社會的表達。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網絡的空間近於無限廣大,並且網絡本身具有記憶,即使尚有各種管制,在無限的空間中依然可以表現出正常社會才具有的話語形態。

我們這裡的學者、專家們如此說,是因為除了網絡的民意表達顛覆了他們傳統意義上的意見領袖與傳道人的社會地位外,更多是因為在現實生活裡,還沒有國人真正體會過多元並存的生活。即使很多人從理論上知道有這種情況存在,也並不能適應這種日子。

有時候我總是在想,即使網絡的民意粗糙、不繫統、不完整,甚至有時候是沒有多少理性的,但從大的方向來說,匯聚的依然是一種健康的力量。從這些標誌性的事件中,依然可以讀出我們這個社會全新的價值取向,以及遠遠高於現實生活的追求於嚮往。如果說作為一個在比特之海裡生活的人來說,這個2008年有什麼值得我們記住的話,我想我會記住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所未有的一個年份,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分水嶺年。以前從來沒有過這樣一個年頭是老百姓能夠這麼表達自己意見的,僅此就值得紀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