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克:救助VS破產

Facebook

企業不是慈善機構

美孚石油公司的創始人洛克菲勒先生曾經給自己的孩子寫過一封信,用來忠告他們過分慈善的危害,並解釋自己在捐款問題上的原則。這封信說道「如果你想使一個人殘廢,只要給他一對枴杖再等上幾個月就能達到目的;換名話說,如果在一定時間內你給一個人免費的午餐,他就會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從此洛克菲勒先生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這封信廣為流傳,常常激勵人們自強自力。信中講了兩個有趣的故事,其中之一講到一群彪悍的野豬因為白吃人給的糧食而上當被擒。這個故事讓人聽了都會會心一笑。其實,為別人提供」免費午餐」不僅影響他的發展,同時也損害自己的利益。尤其在企業裡,管理者往往疏忽大意,過分遷就員工福利,而忘記了潛藏其中的勞工成本對企業的未來發展極為不利的影響。

在UAW的眼裡,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好像是他們的慈善機構、福利機關,以為在這裡一直可以吃免費的午餐。他們不停地提高談判的價碼,而不顧企業的困境,把企業作為這輩子的豪華遊艇。可是我們要知道,再好的船,如果上來的人太多太擁擠,別說享受快樂,不弄得船翻人亡就不錯了。現在的情況就是如此,三大汽車公司不僅30來萬的在職工,而且還要養著幾倍於此的退休人員。

不久前,獅子學會的學者王弼在信報上這麼寫道:「通用和豐田相比,通用的工人享受著高於豐田工人一點五倍的工資,但每製造一輛車就令公司虧蝕2300多美元,反觀豐田工人就可為公司賺到近1500美元。為何可相差這麼遠?因為通用GM背負著龐大退休員工,是現役員工總數的三倍……。」

六、七十年代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在UAW要求提高工資的壓力下,承諾用退休醫療保障作為補償,因為這樣至少可以避免加薪成本,又美化了業績。現在,那些員工陸續退休,前面承諾要他們兌現了,問題就爆發了。

2006 年,汽車行業的諮詢公司Harbour-Felax發佈了名為《汽車業的競爭性挑戰:超越微利》的一項專業調查的報告。該報告指出,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和外國競爭對手之間產生巨大利潤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勞動力因素,其中包括人才儲備、失業福利、限制性勞動守則、裝配線休息時間、自由曠工、休假標準和帶薪假期等,這些降低了美國本土製造商的競爭力,每輛車折損可達數百美元。例如,和日本汽車製造公司相比,由於曠工、休假、勞動守則和休息時間的不同,製造相同數量的汽車,美國汽車製造商需要僱用更多人手;員工假期使每輛車折損達138美元;自由曠工使每輛車折損70美元;另外,美國製造商裝配線休息成本平均每輛車46分鐘,折損約203美元,而日本製造商平均每輛車30分鐘,折損僅約133美元。

Harbour-Felax Group的報告還指出通用去年在北美平均每售出一輛汽車就虧損1271美元,福特則每輛車虧損451美元。但是日本的汽車公司卻呈現賺錢的情況:豐田去年每輛車盈利1715美元,本田每輛車盈利1259美元,而日產,平均每輛車盈利高達2135美元。

三巨頭已經病入膏肓,其股票和債券均無投資價值

到上個交易日(11·21)截止,通用汽車的股價報收3·06,其市值大概是18億,福特股價報收1.43 市值大概有43億。克萊斯勒因為虧損,2007年5月被母公司戴姆勒(生產奔馳公司)賣給私募基金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 L.P(博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當時的開價是55億歐元(DaimlerChrysler自身則保留Chrysler集團19.9%的持股比例),折合美金大概是74億美元,現在能算70億已經不錯了。

然而,當前福特公司基本上深陷企業債務危機,其背債額高達1660億(汽車方面250億,金融方面1400億),其總帳面股本值是負的。雖然,去年福特銷售額1700億,但是有報導顯示,福特國內每售出一輛車賠1000美元,海外市場的銷售能保本就不錯了。通用公司企業債務達600億,同樣是負資產。

2008年8月,國際權威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公司將三家公司的信用評級從「B」降至「B-」(垃圾垃圾級別),下調後的評級比投資級低6個等級,前景均為「負面」。標準普爾公司市場分析師羅伯特·舒爾茨 Robert Schulz在接受彭博新聞社採訪時說,通用、福特以及克萊斯勒三巨頭上季度虧損共計241億美元,對維持經營的現金流有「相當需求」。如果它們難以在銷量下降過程中確保資金流動性,將面臨在破產保護下被迫重組的命運。(http://www.bloomberg.com/apps /news?pid=20601087&sid=aBpHe3qULTD0&refer=home)

據華爾街分析師估計,若按照今年第三季度每月支出20億美元的速度計算,通用汽車公司在得不到政府救助的情況下,到明年2月份就會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分析師們也大幅下調了對通用的預期,德意志銀行甚至把該公司股價目標下調至零。(http://seekingalpha.com/article /90183-the-ford-debt-disaster-continues)

自由市場創造性破壞是必然的,政府救助將誤入歧途

對於汽車三巨頭,無論是信用評級機構,或是投行,或者是整個資本市場,人們已經做出了決定,不再對他們寄予希望。看看他們的股價表現就一目瞭然。為什麼不相信市場?難道投資的人會拿自己的錢開玩笑?

信用級別為垃圾的公司,在資本市場籌不到錢,就向政府伸手。11月20日,美國三大汽車商的首席執行官(CEO)結伴遊說國會,哀訴行業岌岌可危,希望能獲得援助。通用汽車表示其需要100-120億美元援助資金,而福特和克萊斯勒分別希望得到70億美元資金。(http://cn.reuters.com /article/usNews/idCNChina-2932920081121)

在國會的錢並不是政府的資產,而是納稅人的錢,是集體的財產,這裡所有人並不只有UAW的工人,絕大多數都來自其他行業的美國公民。用其他納稅人的錢來救助窮途末路的汽車公司和他們的工人,連密西根州(底特律所在的州)多名經濟學家都覺得很不公平。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家 Mark J. Perry說:「根據勞工局的數據,美國工人每小時工資及福利平均只有28.5塊,他們繳稅的錢去救助開銷達到每小時73塊的UAW汽車業勞工,這樣合適嗎?」(http://www.cnsnews.com/public/content/article.aspx?RsrcID=39499)

打個比方,現在有兩個人,一個每個月吃住行開銷五千塊和另一個除了吃住行還可以多餘一萬塊用來賭博,前者省吃儉用,後者天天浪費奢侈,現在後面這個人錢花光了,為了維持他的好日子,就逼前者借錢來賭。這樣的事情不是很荒唐麼?如果說是他賭博贏了還給前者那也就算了,但是目前的情況是,後者已經欠了巨額債務,基本上還不清,而且每天又還在虧損,根本就像無底洞。三大汽車公司的窘況就是如此,一些汽車行業的學者估算,每下線一輛汽車,汽車廠商就要在相應的醫療、養老和工會上支付四千美元。通用每個月的經營開支達20億,用250億分給三個公司,等於只以多撐幾個月。何況,之前他們以前欠下的債務就夠多了,難道解決方法就是想辦法再給他們一些債?FOX新聞網站在11月18日登過一篇評論文章名為「25B Auto Bailout Would Be Band-Aid On Chest Wound」 意思說給汽車公司250億的援助,無異於給胸部受重創的人貼了一塊創口貼,杯水車薪。

對此,保守派的主持人拉什·林保(Rush Limbaugh)在電台說,並不是只有底特律的三巨頭生產汽車,阿拉巴馬州的參議員以及南卡羅萊納州的參議員們不是說:「我們這裡的汽車生意紅火得很,我們這裡也生產美國的車「,林保解釋道,他們不是福特,克萊斯勒,他們是寶馬,梅賽德斯,現代,這些也算是美國人的用車,他們的州並沒有出現如此困難處境。

並不是只有UAW的會員生產汽車,那些在日本車廠的工人,工資福利加到一塊只有每小時四十幾塊,他們雖沒有UAW工人那麼好的福利待遇,但是他們的工作至少沒有問題。現在卻要他們去保障快沒工作的UAW工人讓其享受工資,退休金,養老金,醫療保險。這樣良好的待遇,很多美國普通納稅人也沒有。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 David Brooks,最近撰文《Bailout to Nowhere》其意思是救助將一事無成。文章中,他提到了一個詞語叫做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創造性毀壞的邏輯是已故的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發現的。他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的書中,用了Creative Destruction這個詞來說明。所謂創造性的過程是這樣的,新的生產方式將會摧毀或者最後取代舊的生產方式,或者說在自由競爭的經濟中,下一個市場的創造性必將取代上一代市場的創造性的過程。

當經濟景氣循環到谷底的同時,也是某些企業家不得不考慮退出市場或是另一些企業家必須要「創新」以求生存的時候。只要將多餘的競爭者篩除或是有一些成功的「創新」產生,便會使景氣提升、生產效率提高,但是當某一產業又重新是有利可圖的時候,它又會吸引新的競爭者投入,然後又是一次利潤遞減的過程,回到之前的狀態……所以說每一次的蕭條都包括著一次技術革新的可能。在熊彼特的經濟模型中,能夠成功「創新」的人便能夠擺脫利潤遞減的困境而生存下來,那些不能夠成功地重新組合生產要素的人會最先被市場淘汰。

過去,最大的商用計算機公司IBM,其目標客戶是大企業,可是後來居上的蘋果電腦和日本的微型機客戶是家用,結果微電腦普及取代大型的商業機;早先的命令行的操作系統公司的市場衰退,讓注重視窗軟體的微軟得到了發展;注重個人電腦的軟體公司忽視了網路服務應用,讓提供搜索引擎的新一代的信息產業崛起。簡單說就是新陳代謝,新舊更替是必然的。

自由競爭動態的經濟體系,意味著人們有失敗的自由,在美國,企業的失敗並不會背負社會污名,失敗常被視為企業主極具價值的學習經驗,可能在下一次就能夠成功。2005年,美國約有671800家公司成立,也有其它大約544800家公司解散,在當年共有超過39000家的公司申請倒閉。即使是美國的知名企業、也有可能失敗,部分在1979年撤銷航空管制時、曾申請過破產的主要航空業者,管制撤銷後面臨更多的競爭,有些公司重出江湖、有些公司卻自此選擇永遠消失,其資產則成為存活下來競爭者的接手資產。

1896年有12家於道瓊工業指數上列名的知名公司,到現在只剩GE一家、仍然名列道瓊工業指數當中;其它公司有的被他人購併,有的分割為多個小公司、成為相對規模較小的公司,甚至已經從市場上消失,還有的公司被他人接手之後、重新成立了較小型的公司。市場千變萬化,有起有落,也營造了新的行業,新的機會。這一切都是價格機制的市場自由的決定。

現在的三大公司就是要接受市場的拋棄,面對這樣的結局。否則,生產效率不會提高。糾纏不清的工會永遠是企業發展的絆腳石。這種高福利制度的老企業最終會讓位給非本土不受工會影響的,知道市場變化,適應性的汽車公司。外國的公司同樣繳納稅,同樣僱傭美國工人,也依照自願原則在美國從事慈善事業。他們的員工待遇雖然不高,不像UAW那樣–閒呆著也照領薪水(這種人還要去罷工),他們不期望免費午餐,而是受到尊重。他們用智慧,勤奮和頑強支撐了一半美國汽車工業和市場,他們的企業當然會有更好的前景。

政府出資救助業績差的,淘汰的企業,好像能證明他們富有同情心。但是在自由競爭的市場,這種對失敗,對淘汰者的同情恰恰是對經營無良者的肯定,對勤奮者, 優勝者的懲罰。政府救助三大汽車,對其他有競爭力的企業和納稅人是極大的不公平。對於三大企業的競爭對手來說,本來大家在既定規則下玩玩fair play ,可是因為競爭結果政府不滿意。於是,政府改變遊戲規則進來幫助一方對付另外一方,讓該失敗的不失敗,讓優勝者得不到發展。而且政府這個遊戲規則制定者,用的資源和資本,又是強制徵收來的,在使用過程中,並不用爭取競爭的另一方的同意。本來優勝者可以接收或者併購失敗者(如三大企業),或者吸收對方的資源,可是由於政府的介入,令接收或者繼續競爭的難度加大。自由競爭的動態經濟,可能暫時沒有榮景的狀況,有時會隨著商業週期性而跌落和衰退,但市場總是能自我糾正,也從來沒有因此造成過物資大匱乏,民不聊生,相反造就了今天西方社會的繁榮。但是,靠廉價的同情心,靠追求結果平等的理想,靠大政府的安排,那種民眾的醫療和食物,居住,這一切來自政府分配的共產和大社會的制度,卻出現了大饑荒,人為大災難。在自由的社會,不一定每個人都能競爭獲勝,但是始終有自由選擇的機會,給你重新依靠尊嚴站起來的機會。但是一個由上至下的社會,相信權威政府英明決定的國家,可能會有暫時的奏效,短暫的成功,就像作弊者可以一次考試得高分,但是長期來說,這一切儼如曇花一現,而對整個社會來說,市場自由機制被破壞,程序不再正義,公平的競爭將失去意義。這是政府無良的示範。自此以後將不斷有失敗企業請求政府支援,政府負擔,政府決定。人們不用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獨立真實的個體價值不如被同化虛無的集體意志。優勝劣汰的動態市場將遭到踐踏而靜止,無形的市場調節力量將被遏止抵消。美國建國元勳給我們的自由精神和勇氣,將被奉行集體主義的政府經濟無良的干預,消磨甚至扼殺無形。

--原載:《路客郵報》,2008-11-2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