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特稿)美國總統大選倒數計時進入最後兩天。幾乎所有美國人都以為只有民主黨的歐巴馬和共和黨的馬侃在競選白宮寶座。其實本屆大選共有十三組候選人競選,只因美國兩黨政治根深蒂固,第三黨幾乎沒有生存空間。
美國立國兩百多年來,政府更替平順,國家政治穩定,兩黨政治成功運作功不可沒。不過由於兩黨輪流執政,彼此影響,越來越多選民認為,兩黨的差異其實已不顯著。
本屆大選獨立候選人納德,就以「兩個爛蘋果」形容民主黨和共和黨。這位第四度參選總統的候選人說,美國號稱世界民主大國,但選民卻很可憐,只能在兩個爛蘋果中挑一個比較不爛的。無論共和黨或民主黨執政,真正在幕後操縱白宮的是花得起錢買政策的大財團。
一七八七年起草「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的美國先賢,其實並未考慮到政黨在政府事務中的角色。政黨之產生,是歷史因素使然。
美國於十九世紀初取消以財產所有權作為選舉人資格的條件後,選民人數大幅增加。選民支持與自己理念相近的的候選人,逐漸形成勢力,政黨組織因此應運而生。隨著民主的發展,政黨運作日趨制度化,到了一八三零年代,政黨已經在政治舞臺上確立了自己的角色。
自一八五二年以來,美國總統即由共和黨及民主黨更替擔任。二次大戰之後,兩大政黨在總統大選中囊括平均百分之九十四點八的選票,第三黨或無黨籍獨立人士被壓縮到幾無生存空間。
以本屆國會為例子,參院一百席中,民主、共和兩黨各佔四十九席,無黨籍兩席;眾院四百三十五席中,民主黨兩百三十三席,共和黨兩百零二席,完全沒有無黨籍的份。
在五十個州長中,共和黨佔二十八州,民主黨二十二州,也沒有無黨籍的空間。
換言之,共和、民主兩黨實際上已全面主導了美國政治。民調顯示,大約六成美國人表明自己是共和黨人或民主黨人。即便是一些自稱為無黨籍的人士,通常也在這兩黨中做出選擇。
美國兩黨政治所以能夠歷久彌堅,穩定運作,主要是其選舉制度的設計,讓第三黨或獨立人士難有生存空間。
美國聯邦眾議員及州議員選舉是採「單一席位選區」制。一個選區只選出一個議員。這使沒有大黨支持的候選人難以獲勝,有助於兩個傳統政黨坐大。即便小黨企圖以聯合方式,或依附大黨,也難成功,因為除極少數的幾個州外,其他各州都禁止一個候選人同時代表一個以上政黨競選。
此外,最排擠第三黨的制度設計,就是美國總統大選的選舉人團制。這種制度使一個候選人只要在一州獲得半數加一票,就贏得該州全部選舉人票。這可以說完全封殺了第三黨當選總統的機會。
尤有甚者,無黨籍人士欲成為總統候選人,必須在各州取得足夠的選民連署,才能在各州的總統候選人名單列名,因此常會出現獨立總統候選人只在少數幾個州競選總統的獨特情況。
其實美國歷史上不乏因第三黨或獨立人士參選,而左右最終選舉結果的例子。
一九一二年,羅斯福以第三黨候選人身份參選,分散了共和黨的選票,使民主黨候選人威爾森在得票不過半的情況下當選總統。
一九九二年,德州億萬富翁裴洛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得票率高達百分之十八點九。老布希選票被裴洛吸走大半,只獲百分之三十七點七的選票,使得僅獲百分之四十三選票的柯林頓漁翁得利,贏得白宮寶座。
二零零零年,布希和高爾任何一人只要贏得佛羅里達州的二十五張選舉人票,就可超過兩百七十張選舉人票當選門檻。由於綠黨候選人納德參選,分散了民主黨票源,使得布希以五百三十七票的些微差距獲勝。納德在佛州贏得九萬多票,只要把零頭給高爾,美國歷史就得改寫。
美國自許為民主大國,向全球輸出美式民主不遺餘力,但每次大選的投票率卻只有五成左右,名列全球民主國家中,投票率最低的的國家之一。專家認為這與美國選民對兩黨近似化的失望有關。
其實美國民眾對強大第三黨的出現有所期待。一項蓋洛普民調顯示,六成七的美國選民對一個強大第三黨的出現表示歡迎。
不過由於民主黨和共和黨控制政府機器,他們制定出的一些選舉規則,自然對大黨有利。因此預料美國在相當長的未來,第三黨仍將難有發揮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