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巴黎三十日法新電)今天公布的三份研究報告,揭露了導致容易遺傳精神分裂症的若干染色體缺陷。
總部設在倫敦的「自然」科學期刊所刊載的報告內容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因碼重要部位的刪除與複製,較健康正常者更為常見。
這些研究架構了數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基因組網絡,以及對比用途的大量「對照組」。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複雜的腦部失調現象,具有妄想和幻覺等特徵,每一百個人在生命週期中就會有一人罹患精神分裂症,此症通常出現在青春期的晚期,或成年期的早期,通常會導致嚴重的破壞性結果。
某些估算顯示,基因佔造成精神分裂症因素的百分之七十三到百分之九十,但到目前為止沒有找出主要致病基因,這使得研究人員去尋找小範圍,但難以捉摸的基因變化,這十分可能有關連,且這麼微小的差異很難偵測。
由三個國際團隊科學家所進行的新研究,指向一號、十五號和十六號染色體,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此的指標DNA改變頻率,較一般高出百分之十五。
他們也確認稍早針對二十二號染色體進行的研究結果。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解開部分有關精神分裂症的基礎知識,但仍呼籲要謹慎。
英國威爾斯卡地夫大學教授歐唐諾凡表示:「新發現令人印象深刻,且(代表)對認識精神分裂症成因的重大一步」;卡地夫大學是國際精神分裂症聯合研究團隊的一員。
「但由於只有一小部分精神分裂症基因風險被確認,因此,還不適合進行基因測試」。
已經有不少生物科技公司現在提供精神失調等病症的基因檢測,但許多專家表示,對造成精神疾病的基因因素,目前了解仍然十分有限,同時不精確的結果會導致驚恐加劇、疑惑、或自滿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