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音記者: 阿克爾5月25日報導)全球糧食價格暴漲被歸咎於一系列因素,其中包括生物燃料生產、石油價格狂升、出口限制導致供需失衡、商品市場緊縮以及投資人的投機行為。那麼,在這一系列因素當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而且這些因素到底是在擾亂全球市場呢,還是在對市場進行修正?下面給大家介紹幾位著名經濟學家在全球糧食價格問題上的見解。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在過去九個月中,全球糧食價格上升了45%。全球小麥價格在過去的三年中上升了180%以上。全球大米價格進入今年以來就攀升了76%。結果,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今年進口糧食的費用將大幅增加56%。
查克.比爾森是明尼蘇達商品投資服務公司的分析師。他告訴美國之音,目前的情形使他想起了上個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向遭遇乾旱和糧食歉收的蘇聯出售了大批的小麥和玉米。
比爾森說:「回顧1972年,情況雖然不同,但卻還是有些相似之處。當時我們把蘇聯在國際市場上大筆購買玉米稱作『俄羅斯人的糧食大搶購。』蘇聯人把玉米價格推到了4美元,那是前所未聞的。那時的情形跟今天有些不同。當時完全是一個需求主導的市場,而且是世界性的。現在的情況似乎不止是需求在作怪,而且看來會長久地持續下去。」
*貝克:供不應求*
去年雖然有些國家的糧食獲得了破記錄的大豐收,但是在另外一些國家,惡劣的天氣和乾旱卻大大減少了全球的大米供應。迪恩.貝克是華盛頓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的共同主任。他指出,日益增長的需求現在正在使全世界的糧食庫存消耗殆盡,而生產卻跟不上趟兒。
貝克說:「供應和需求方面的因素確實都有,而且在投機行為和貿易限制的作用下,情況越變越糟。在供應方面,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大米歉收導致供應減少,至少在短期內減少了。與此同時,我們把原本種植糧食的農田用來種植生物燃料作物,主要是玉米。也就是說我們把從前生產糧食的農田轉為生產生物燃料,導致糧食供應減少。在需求方面,我們看到增長幅度很大。比如中國和印度,隨著他們變得越來越富裕,他們對糧食的需求不斷增加。」
*萊曼:中印富裕對糧食需求增加*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CME Group)的大衛.萊曼也認為,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富裕起來意味著糧食的需求更大。
他說:「讓市場上的其他方面看清他們的影響談何容易。世界的那些地區有數十億人口,他們的可支配收入越來越多。因此,他們對肉類食品的需求大增,這就導致市場對飼料的需求大增,對玉米和大豆的需求大增。市場很難知道供應增加的速度,以及價格會升到多高。其實這恰恰是市場扮演的角色。」
*托萊羅:出口限制導致價格攀升*
去年以來,很多發展中國家開始禁止糧食出口。由於食品價格暴漲,世界上很多最貧窮的人們食不果腹,一些國家還因此而出現了社會動亂。
然而貿易限制只能使形勢進一步惡化。
華盛頓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的經濟學家馬克西莫.托萊羅說:「阿根廷、柬埔寨、中國、埃塞俄比亞、印度–所有這些國家都在設置貿易壁壘,他們都是糧食生產國,有些還是淨出口國。這些國家這樣做是為了保護自己,以便保持自己國內的食品價格穩定,防止造成政治影響。可是他們的做法卻給國際市場造成更大的壓力,因為他們的產品不能進入市場,限制了市場供應,結果導致價格進一步攀升。假如所有的市場都能自由運作,市場就不會被扭曲,那麼我們就能很清楚地知道合理的價格是多少。」
不過,托萊羅指出,出口限制只是造成全球食品價格紊亂的眾多因素之一。
他說:「生物燃料的因素可以說在糧食漲價中佔了30%的比例。貿易壁壘佔了20%到25%,其餘則是需求上升的因素。我沒有把投機行為計算在內,因為這很難證明。不過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市場上的扭曲因素越多,情況就會變得越複雜。這就像一個國家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在出現惡性通脹時,導致價格暴漲的各種扭曲因素會很多。因此也就很難維持真實的價格。所以,我們需要讓市場更加明朗,這樣才能讓市場力量走在前頭。」
托萊羅和其他分析人士都認為,只有取消出口限制,增加糧食生產,才能穩定市場,有助於降低價格。
*哈特:糧價將居高不下*
可是愛奧華州立大學農業和農村發展中心的經濟學家查德.哈特表示,無論如何,糧食價格都不大可能回落到從前的水平。
他說:「我們預期,較高的商品價格,高於歷史水平的價格,在今後一段時期內會保持下去,這主要是兩個長期因素造成的。一個是世界對食品的需求總是越來越大,因為世界上的人口越來越多,而且人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這就意味著他們需要越來越多的食品。與此同時,他們對能源的需求與日俱增。這種揮之不去的能源需求也會長期存在。考慮到這兩方面的增長因素,我們只能預期,高於歷史水平的價格將持續下去。」
哈特還說,作為市場對於糧價高漲的反應,在未來的一兩年中,隨著糧食生產的增加,在發展中國家,農民從鄉村向城市流動的速度將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