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頸椎人工活動關節 活動更靈巧

Facebook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十三日電)五十六歲的賴先生今年四月間發生車禍,造成頸椎第五、六節及第六、七節椎間盤突出合併脊髓壓迫導致四肢癱瘓,署立台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鍾偉安為患者植入新型頸椎人工活動關節,現在患者肌力已恢復近五成,新型關節活動更靈巧,也少併發症,只是價昂,且健保未給付。

賴先生原本與太太一起經營早餐店,沒想到四月四日外出時發生車禍,被送到台中醫院救治,當患者清醒過來時,只感覺到自己的四肢如千斤重般無法動彈,就連要動一根手指頭都困難重重,賴先生還以為自己癱瘓了。

鍾偉安表示,為患者進行頸椎核磁共振攝影,檢查結果確定是頸椎第五、六節及第六、七節椎間盤突出併脊髓壓迫造成四肢癱瘓。

賴先生在住院期間,接受高劑量的類固醇治療後,雖然四肢活動度稍有改善,但鍾偉安與家屬充分病情討論與溝通,建議病人手術並採用目前最新的頸椎人工活動關節植入手術,現在賴先生的四肢肌力已恢復至四到五分,唯獨左側手指較無法彎曲使力,必須著重日後的復健來恢復。

鍾偉安表示,頸椎椎間盤突出的問題,傳統上是使用自己坐骨脊的骨頭來行骨融合術或是使用人工椎間盤支架來進行骨融合術;兩者的差別是:使用自己的骨瓣在約六個星期左右的時間,骨頭就可以融合;而使用人工椎間盤支架則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融合,所以病患戴頸圈的天數就跟他們使用的植入物有關。

鍾偉安指出,接受傳統頸椎人工活動關節的人,根據統計,三年之內有百分之二點九七會復發需再開刀,五年內則有百分之九十二的患者會出現鄰近關節有退化或病變等後遺症,導致病患將來再一次手術的可能性提高。

至於新型頸椎人工活動關節,鍾偉安說,優點是可以減少鄰近頸椎椎間盤衰退、維持正常頸椎活動的範圍,活動更靈巧,並可減少戴頸圈的天數降低患者的生活不變,所以手術後病人的滿意度極高。只是新型關節不便宜,一節要價約二十五萬元,且健保未給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