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委會:中國法治建設白皮書宣示意味濃厚

Facebook

(中央社記者陳妍君台北十九日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分析指出,今年二月,中國發表「中國的法治建設」白皮書,可理解為北京當局在奧運開幕前用以降低外界對人權問題未改善的質疑,國際宣示意味濃厚。

陸委會四月份的「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表示,今年二月,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法治建設」白皮書,這是繼二零零五年「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去年「中國的政黨制度」白皮書後,第三部關於中國政治建設的白皮書。

「中國的法治建設」白皮書全文近兩萬九千字,介紹中國法治發展概況,並闡述中國的法治建設政策主張和立場,內容分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進程、中國特色的立法體制和法律體系、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法律制度、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制度、依法行政與建設法治政府、司法制度與公正司法等十部分。

陸委會企劃處表示,「中國的法治建設」承續「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中國的政黨制度」白皮書基調,強調中國採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是順應歷史客觀的必然發展,也是適合國情的選擇。

企劃處指出,在北京當局的設定下,中國的「民主」、「政黨」、「法治」不能以西方價值標準去判斷衡量,更不能盲目移植西方制度模式。

中國政府藉由這種慣用的詮釋,在三部白皮書中,將一黨獨裁包裝為「適合中國的民主政治體制」,而且進一步強調,中國官方領導地位的鞏固是維持這種「民主政治體制」的必要條件。

企劃處表示,在「中國的法治建設」白皮書中,北京當局老調重彈地強調,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僅將其法治建設落後與偏差的問題歸咎於歷史進程,更揭露中共堅持一黨獨裁、長期執政的意向。

企劃處指出,顯然中國政治體制不具備民主本質,遑論成為一種民主模式。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本質上也是人治,與真正的法治國家相去甚遠。

不過,企劃處表示,北京當局屢次強調中國現今的政治體制是「國情所需」、「歷史必然」,卻不直言「一黨獨裁」適合中國,反而以「民主」、「法治」這些普世價值包裝獨裁政體。

企劃處指出,這顯示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接軌,國際社會對中國政治體制的關注和壓力逐漸擴大,中國政府必須回應外界質疑,營造一個開放而非封閉、負責任而非具威脅性的大國形象。

相關文章